作者:荆淮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15 11:28:39
选择字号:
不开胸、不停跳、零输血
华中科大自研心肌旋切系统用于微创治疗心脏病

 

 同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魏翔在手术中(华中科大供图)

将肥厚梗阻的心肌组织精准切除,竟不用开胸、心脏也不停跳,还能不输血。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一项由同济心外科医生自主研发的微创心肌旋切系统,被用于临床治疗心肌病。35岁患有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李小姐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并顺利出院。

“安全、有效、微创,风险低,术后恢复极快。”研发该系统的同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魏翔说。据悉,这套全新的微创心肌旋切系统包含心肌旋切术式和临床器械,均为全球首创,先后获得了包括国际PCT、国家发明专利在内的12项专利,相关研究结果也发表了SCI论文,未来有望逐步在临床推广。

重度心肌病患者术后一天行动自如

3月14日,年初体检意外发现患有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李小姐赶上了这一全新的技术。这名患者的心肌最厚处达26毫米,是正常人的三倍,稍微一运动就胸闷气短。

她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需要开胸手术,但是由于患者体重指数高达32.3,属于重度肥胖,术后将面临胸骨愈合困难、肺功能恢复慢等重重挑战,该患者一家人迟迟下不了决心。

今年2月,患者在同济医院门诊就诊,诊断发现,其左心室和主动脉压力差高达60mmHg,必须尽快手术,否则极易出现晕厥、猝死。得知可以通过微创为心脏“减肥”,患者决定立马手术。

术前,医生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复刻”了患者的心脏,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精准化的手术路径。3月14日,魏翔教授主刀、李睿医生辅助,为小李进行了经心尖微创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中,先在其左前胸开一个4厘米的小孔,然后插入微创心肌旋切系统,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器械固定到肥厚的心肌组织附近,负压吸附稳定心脏组织,最后转动高锋利的圆刃口精准旋切,实现了不开胸、不停跳、零输血,术后即刻患者左室流出道处流速降至1m/s,狭窄处压差消失,成功解除梗阻。

“为您的技术点赞!感谢您让我免于开胸,没想到术后第一天我就活动自如了!”一周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拉着魏翔的手不住地感谢。

从削皮刀和活检钳中获得灵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病,以室间隔明显增厚为主要特点,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根据发病率推算全国有200多万人患有该种疾病,但每年接受手术的患者不足600例。大多数患者对开胸体外循环手术望而却步,选择服用药物保守治疗,但药物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梗阻”。

深入研究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手术视野局限、风险大、恢复慢等不足后,魏翔一直在思考,能否在不开胸和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进入心脏内部,在流动的血液中切除增厚的心肌组织?

2018年,受到削皮刀和活检钳的灵感触动,魏翔想到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术式和器械来达到手术目标,他立即将心中的想法绘成了草图,经过不断完善,一套原创的手术术式和器械逐步形成雏形。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未发现类似手术方式和器械,魏翔团队立即将该设计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在医院和相关机构的协助下,将该创意成功加工成真实的器械。

随后,经过数次工艺改进、技术攻关、离体猪心模拟,以及实验猪体内实验测试,不断根据具体手术需求完善器械设计,历经3年研发7次原理样机迭代后,形成了最终版定型样机。2019年8月,这套包含了全新的手术术式和器械的微创心肌旋切系统获得国家科技部“数字诊疗专项研发项目”支持。

梦想逐步成为现实,12例猪体内实验充分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伦理获批后,魏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经心尖微创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

“当时看到首例病人术后1小时即可清醒拔管,和家属正常交流,我感到无比振奋。”想到可能让更多心肌病患者得到救治,魏激动不已。

魏翔建议,对于有明显活动后胸闷、气短、胸痛,特别是有晕厥史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应尽早去医院检查以排除是否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在使用药物后仍无法控制症状,应尽早接受室间隔削减术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乃至猝死的发生;对于害怕常规开胸,心脏停跳,体外循环辅助手术的患者,以及年老体弱无法耐受体外循环手术者,可考虑进行经心尖微创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