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
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一伟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的类器官智能制造和高通量生产系统,已经和黑玉星岩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开始了产学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该技术有望在近期推向临床,为癌症病人提供个体化类器官构建和药物评估服务。
类器官是人工器官的一种,作为疾病研究和新药开发的利器,在医学界属于前沿研究。成功构建人工器官,可以用于损伤的组织修复和器官替代,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目前,全球的类器官研究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现阶段的人工组织依然只生存在培养皿里面,如何让其和人体一样承受物理压力并行使功能是一个重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亟待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案。
2020年,李一伟看到了类器官可控构建技术对国内的重要性,带领团队开始芯片上类器官的高通量培养。芯片上对细胞和药物的操作往往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点点细微的扰动甚至咳嗽一声都可能生成不同数量级的药物浓度配比,从而造成指导用药上的千差万别,而样本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更是要求每一次操作必须“零失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终于研制了稳定高效且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类器官培养芯片。
李一伟表示,类器官国产化关乎国家高端医疗自主可控迫切需求。类器官的国产研发可以把国人的组织样品和遗传信息将被把控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国产类器官的技术,进一步助力开发针对中国人的药物、疫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