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旭 来源: 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22/4/10 9:33:15
选择字号:
“农民院士”朱有勇:旱种水稻能“上山”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好时节。

对云南省南部山区的村民来说,今年的春耕有些“新鲜”——长期种植旱地作物的他们,要在山上尝试种植水稻。

水稻上山,这一“水稻旱种”的颠覆性技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的最新农业科研成果。

过去30多年里,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使农作物增产20%至30%,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云南省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时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澜沧县,深入群众融入群众,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

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高山大川交错密布。“云南山区没有田只有地,水上不去,这些地方的农民必须到市场上购买口粮,他们的粮食安全存在很大危机。”朱有勇说,“我们研发了可以把水稻种在旱地上的颠覆性新技术,解决了千百年来水稻只能种在水里的问题,让旱地上种的水稻也能像在水里面一样产生分蘖,提高产量。”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介绍,水稻“上山”的技术改变了传统水稻一定要种在水里的概念,可以把山上的旱地变成稻田,从而保证了山区农民的口粮供应,保障了粮食安全。他说:“这种方式种出来的稻子,跟水田里种的稻子的产量一样,质量上还略有提高,香味更浓。”

“将近平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朱有勇表示,他和团队把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就是为了让农民第一时间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

从农民子弟到“农民院士”,朱有勇真正将论文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兴农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本报记者 罗 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