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汇聚 共忆“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 |
上交大系列活动纪念钱学森诞辰111周年 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 |
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我忠于中国人民”》赠书仪式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上线仪式等系列活动,以此回顾钱老坚守初心、爱国奋斗的一生,在全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进一步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学习和效仿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心系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术研讨会召开 主办方供图
共忆“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
当天,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分别通过线下、线上形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早期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研究专家孙家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系统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分别向本次学术研讨会致贺信。
孙家栋在贺信中向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吃水不忘挖井人。值此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1周年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之际,“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的举办很有意义。衷心祝愿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传播科学家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永志始终关注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他在贺信中指出: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几十年前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钱学森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在关键时刻发挥的关键作用。
戚发轫在贺信中指出:钱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钱老曾说:“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钱老给中国航天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必将继续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在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之际,衷心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越办越好,成为中国科学家纪念馆的一块金字招牌。
中国航天员大队退役航天员吴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钱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空间站型号主任设计师樊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四位嘉宾应邀通过线上及线下形式作大会主题报告。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主办方供图
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与会领导和专家还为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展示、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中,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具备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现场发布我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经过推荐、评审与公示等程序,钱学森图书馆成为首批入选单位之一。
当天,“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也在同时宣布正式上线。该课程是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新升级推出的系列课程之一。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于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由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旨在通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师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在美五次听证会全记录中译本首次公开
研讨会间隙,大会还举行了《“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赠书仪式。
《“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还原了这段历史,是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出版。
书籍封面是钱学森五次听证会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封面上,钱学森位于正中,神情坦然坚定,仿佛穿越书本,注视着每一个人。作者张现民说:“历史档案中的人物更有可信度,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档案的形式,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钱老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钱学森生前曾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载人航天领域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奠基性、先导性、开创性贡献。钱学森被公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这是历史对钱学森做出的实事求是的结论。今天的会议既是重温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上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也是向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致敬。相信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背景下,新时代的“钱学森”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应运而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