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8 18:32:45
选择字号: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在成都举行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专家:提升城市韧性

 

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聚焦了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和挑战这一议题,设置了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专题板块,邀请了7个国家的18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作主题报告。该论坛也是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16场平行论坛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崔鹏表示,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希望通过国际科学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加强灾害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对话合作,传播灾害风险最新认知,交流灾害风险防范经验,促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共建安全、韧性、绿色、可持续的“宜居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人居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

当天,围绕着近几年出现的极端天气情况,多位专家对于其带来的影响、灾害的规律以及应对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2020年江淮超强梅雨及长江流域性大洪水、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洪涝、2022年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反映出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水文事件呈现出增多趋强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表示,正是因为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加强了水循环过程,夏季风增强,为这些极端天气水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应对气候变化,他认为,要积极采取减排措施,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流域城市防洪除涝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提升承载体应对极端灾害的韧性。

对于长江极端干旱灾害的孕育与发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表示,既有自然气候演变的随机性,也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复杂。“需要多学科联合探索研究,提高认知预测能力,同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适应性管理应对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失。”

其中,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既要有国家水网水库群的工程措施,也要有预警预报、调度及保险和法规组成的非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多部门的协同创新和合作,提高预测能力,积极推动大坝安全前提下的动态汛限水位条例的改进,提升应对水旱灾害的综合管理能力,进而推动中国和全球水文气象及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与进步。”夏军表示。

据悉,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成都市政府承办。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围绕“认识灾害风险,营造宜居地球”的主题,旨在促进灾害科学基础研究,推动全球防灾减灾科技协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营造安全、绿色、韧性的人居环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