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25 15:18:58
选择字号:
超60万个GPS点位显示:
亚洲象不喜欢“被保护”,就爱去流浪

1.jpg

在马来半岛,一头戴GPS项圈的母象和她的幼崽。受访者供图

去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旅行团”一路向北,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人象冲突、亚洲象保护的关注。

近三十年来,全球亚洲象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栖息地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利用十几年野外监测数据发现,相较于自然条件更“优越”的保护区,亚洲象更喜欢在外游荡,这对评估自然保护区对亚洲象的保护作用有重要启示。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生态学会期刊《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到2030年,全球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充满雄心壮志的目标,对于维持全球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但科学家认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不会对所有受威胁的物种都有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对有些大型陆生动物而言。

亚洲象是亚洲生态系统中最大的陆生动物,它们有着独特且重要的生态功能。过去十几年来,来自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亚洲象的活动轨迹进行了长期的野外监测。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超过60万个GPS点位信息,分析了马来半岛和婆罗洲102头亚洲象的运动和栖息地偏好。结果显示,大多数亚洲象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然保护区外度过的。它们最喜欢的是在距离自然保护区边界三公里以内的区域,而不是自然保护区内的栖息地。

“亚洲象更喜欢稍微受到干扰的森林和再生区,而不是自然保护区内成熟的原始森林,应该和饮食习惯有关。”论文通讯作者、版纳植物园大型兽类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研究员Ahimsa Campos-Arceiz(康牧飒)解释,“亚洲象喜欢吃草、竹子、棕榈树和快速生长的树木,这些植物在受干扰的环境中很常见。”

亚洲象对自然保护区以外栖息地的偏好,注定了它们无法避免与人类发生冲突。这也意味着,作为亚洲象保护的整体战略,仅考虑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人象冲突已经是整个亚洲象分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保护和社会问题。但目前,我们对不同减缓战略的有效性以及如何促进长期的人象共存知之甚少。”康牧飒提到,了解如何降低人类和大象在这场冲突中的成本,如何提高人们对大象存在的容忍度,应该是该领域的首要研究重点。

康牧飒也不忘强调,“这项研究发现并不是要降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建立保护区始终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基石”。

对此,研究人员在提出保护策略建议时,首先强调在大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亚洲象可以安全且长期地生存;其次,需要整合生态走廊,促进保护区网络的连接;最关键的是人象冲突管理,特别是着重在保护区周围保护人们的安全和生计。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3318-y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