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植物宝库”物种越来越丰富
本报记者 寇江泽
金秋北京,天高气爽。国家植物园里,数百种花卉争奇斗妍,百余种彩叶植物迎风起舞,鲜花烂漫,色彩斑斓。游客纷纷点赞:“国家植物园,真美!”
今年4月份,在整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在这里,山地、台地和河漫滩等多样地貌,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境。这座“植物宝库”物种越来越丰富,景色越来越迷人。
植物种类丰富,四季花展不断
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木兰类植物,接着是蔷薇类,再往里依次是壳斗类、合瓣花类等植物。
“这个季节,南园特色开花植物是睡莲。睡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花色丰富、清香远溢、姿态优美,被誉为‘水中女神’。”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林秦文介绍,睡莲是重要的园艺观赏植物,也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类群,在进化上具有独特地位,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物种。
春华秋实。国家植物园内很多木本植物的果实逐渐成熟变色。蔷薇科的山楂属植物、栒子属植物,山茱萸科的四照花、山茱萸,桑科的柘树、橙桑等,观赏价值都很高。
“游客来参观,我们重点推荐水生与藤本植物区水池周边,从裸子植物区游览到蔷薇科植物区。一路上,王莲、睡莲等水生植物和多种观果植物都能够看到。”林秦文说,游客还可以到南园展览温室,观赏热带亚热带植物。
在国家植物园北园,温室内展出的“苦花”,吸引了许多游客。“‘苦花’是对苦苣苔科植物的戏称。”国家植物园北园宣传科科长陈雨说,这里展出了大岩桐、堇兰、长筒花等多种苦苣苔科植物。我国有着丰富的苦苣苔资源,是这一科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
国家植物园里四季花展不断。春天有桃花节、世界名花展,夏日有荷花展、花卉展,秋天有菊花展,冬日有兰花展、梅花展。今年7月份,国家植物园栽培的巨魔芋实现世界范围内首次群体开花,吸引网络上超过3亿人次关注。
“国家植物园里除了奇花异草,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如曹雪芹纪念馆、卧佛寺等。目前年平均接待游客400万人次。”陈雨说。
科研实力雄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与普通植物园相比,国家植物园有哪些不同?
“国家植物园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它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以及植物科学传播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国家植物园南园执行主任、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孙国峰表示。
“国家植物园代表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贺然说。
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0余种,有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等近4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国家植物园着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引导大家关爱植物、关爱生态、保护环境,是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与使命。”贺然说。
孙国峰介绍,国家植物园在资源植物种质发掘、种质创新、种质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应用示范,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科教活动。
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国家植物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国家植物园将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计划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同时,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国家植物资源安全提供保障。“除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国家植物园也会追求艺术的园林外貌,将园区打造成春、夏、秋、冬四季皆可赏的优美园林。”孙国峰说。
目前,我国有植物园近200个,初步构成了植物迁地保护网络。“虽然植物园数量不少,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贺然建议,从有利于植物迁地保护的稳定性和全国植物园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一步要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等因素,稳步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努力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氛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带和重要植被类型等自然条件,以及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情况,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广州——
“南方绿宝石”特色越来越鲜明
本报记者 姜晓丹
金秋时节,位于广东广州市中心的华南国家植物园迎来众多游客。
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为1929年创建的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今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继北京国家植物园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
融合岭南文化,体现国家特色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无尽苍翠映入眼帘。龙洞琪林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1986年入选“羊城八景”。
站在水榭平台上望去,蓝天绿树红鱼,色彩搭配自然和谐。再加上不远处的鸟鸣声,让人沉醉其中。
“这个景点的特色是建筑和植物景观相融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说,龙洞琪林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以及中间的湖泊组成。棕榈半岛上种植着来自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植物,它们四季常绿。而种植在孑遗植物区的落羽杉和水松,则呈现非常明显的四季变化,“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四时美景不同。
孑遗植物是了解生命过程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华南国家植物园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目前已保存20多种。其中,落羽杉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其生长节奏缓慢,可以活到千年以上,它们经过地壳运动和冰川期后幸存下来,是植物界名副其实的“寿星”。
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在展示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该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明确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在园景园貌上进一步提升。”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植物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要将岭南文化充分融合进来,将国际化知识、本土植物特色、本地文化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国家特色。
打造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优质平台
假期,许多游客徜徉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能学到知识”是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重要原因。
温室群景区似漂在水上的木棉花,静谧开放,等待游人探秘。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植物室、奇异植物室,与室外树草景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奇花异果到沙漠植物景观,这里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形成了亚洲最大的植物景观温室群。
在热带雨林温室,游客能看到许多有趣植物以及奇特现象。世界上最毒的树“见血封喉树”,能承重30公斤的王莲,大蒜味儿的蒜香藤,以及“空心树”……不时有游客在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后,发出惊叹声。
“发挥自然科普功能是国家植物园的一个核心作用。”中山大学
学院教授、博导杨中艺认为,这是一个开展自然科普和环境教育的优质平台,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在城市内接触、了解大自然的环境。
为提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利用实验平台,建设自然教育馆,新建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并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从去年的160多万人次增至300万人次以上。
推动建设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无论是赏景还是科普教育,保护都是基础。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华南地区及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2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约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中95%的种类得到迁地保育。
“选择在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是因为这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任海说,另一方面,广州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受威胁的陆地地区之一。保护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既必要又紧迫。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会继续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以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和特有植物为对象,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同时,还将建设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专类园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区。
“在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中,植物园将不仅仅是一个园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将把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引种植物,“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开展植物保护研究;把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知识科普,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