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该校举行的文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消息传出,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文科博士生的招生与规模发展之所以受到关注,背后反映的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文科该如何发展、博士生怎样培养以及未来如何就业等问题的一个体现。在我看来,如果厘清如下几个问题,就不难看到问题的本质。
第一,学科是否该均衡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长期以来有重理轻文的现象,人们对此也总是有所担忧——清华大学减少文科博士生招生名额引发的关注与忧虑,应该也源于此。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疑与我国高等教育重视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必须承认,我国的文科建设总体上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科成就有目共睹。我们重视文科的各项举措也得到了国外的高度评价。哈佛大学前校长、历史学家德鲁·福斯特教授在任时曾在一次演讲中专门表达了赞扬之词。未来或许各个高校有其重点发展的学科,但重理轻文的现象应该不会再重蹈覆辙。
第二,如何看待文理交叉。现在无疑是文理交叉以及跨学科发展与融合的时代。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从此“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大学科门类。实际上,自进入本世纪以来,文科早已不是传统的文科,理工农医等学科也都早已进入跨学科以及多学科融合的时代。就大学招生来说,我们业已打破传统的文理泾渭分明的界限。多年来,高校在文理交叉中,早已形成了诸多新型学科,这些学科实际上很难分文理,比如科技哲学、人文医学(或医学人文)、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科学史、金融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国家安全学、电子商务、教育技术等,更不用说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了。时代的发展催生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就是要打破高校学科与专业间的界限与藩篱,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三,文科该有怎样的地位。我国有着文科强盛的传统,进入现代化后,文科的国家地位依旧非常重要。在高校中,往往会因为学校历史、学科布局、专业特色等原因自然而然形成各自的学科重点。有些更加重视建设理工农医,有些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有些因为重发展而增加人数规模,有些因为强调质量而压缩规模,这都属正常现象。但文科在高校中的地位,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应该会越来越高而不是相反。因为无论从高校的发展,还是社会的构建以及国家的未来来说,文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生存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民族的发展更关注精神与灵魂,社会的繁荣昌盛与历史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与文科息息相关。2020年11月,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新文科的本质和核心要义,从价值重塑、话语主导、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等多个方面,拓展新文科之“新”。这实际上是在告诫我们,文科自身也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并且要奋发有为。当下,也是文科发展的最佳时机。
第四,如何面对专业型与学术型的分野。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其中明确提出要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同时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当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减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增加,专业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将会逐步发展并增加招生人数。由此一来,学术型博士生的人数,特别是文科的学术型博士生人数只有增加,并且应有适当的规模,才能弥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人数规模压缩后的缺失,也才能弥补文科学术型人才有可能的断档与匮乏。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五,博士生该到哪里就业。当下,有不少博士生特别是一些文科博士到中学甚至小学去任教,被质疑为人才浪费。虽然我对此持有一定程度的开明态度,特别是对于专业型博士到中小学任教,我并不反对,但我依然认为,在当今博士生名额如此有限的条件下,在我国高校很多专业教师尚难达到全都是博士(一些知名高校的某些专业连50%都难以达到)的情况下,博士学位者,特别是学术型博士,到中小学任教的确是人才浪费。但我也认为,这与导师(组)招收学生时的把关有关。对于学术型博士生,若是考生不醉心于学术,没有未来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的理想与梦想,那么,导师(组)就不应该将这样的考生录取进来。
综上,文科发展必将有更广阔的前景,就博士生(特别是学术型博士生)的发展规模来说,应该稳中求进,逐步扩大规模,才能为文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唯其如此,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之需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