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慧友 来源: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1/8/30 9:34:04
选择字号: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这样一个梦
这两天,中国工程院 院士袁隆平一生追求的两大梦想之一的“禾下乘凉梦”又刷屏了。有媒体报道,15亩株高达常规稻高度两倍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网友们很欣慰,纷纷表示袁隆平 院士的“禾下乘凉梦”,要成真了。
那么,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袁隆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跟我的助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一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终生追求水稻超高产。因此,“禾下乘凉梦”的本质是超高产,乘凉只是“副产品”。
以超级杂交稻为例,其百亩连片单季水稻的亩产产量测产最高纪录是1152.3公斤(折合2304.6斤)。在现有超级稻品种中,单穗最高实粒数在800粒以上、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也绝非“孤品”。
水稻育种界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定律:水稻的抗倒力与水稻植株高度的平方成反比。换言之,随着水稻茎秆高度的增长,其抗倒伏能力是急速下降的。因此,高秆水稻高产能否抗倒伏,是一个巨大挑战。
而真正意义上对水稻抗倒伏的判断,要在水稻成熟即将收获的时候。比如,在水稻抽穗时候,从直观上看,也挂满了谷粒,但那些看起来很漂亮的稻谷,其实肚子里并没“货”,因此也就不存在“压倒”稻秆的“实力”。只有等到稻谷成熟金黄,谷壳中充满淀粉,稻谷货真价实、沉甸甸的时候,水稻品种还能经受风雨等的侵袭而不倒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倒伏”。当然,产量不高的巨型稻,或许不存在“抗倒伏”难题,毕竟产量不高,意味着穗子不重,压不垮茎秆。
能实现袁隆平 院士“禾下乘凉梦”的高秆品种,被他命名为“新型高秆品种”。这样的品种不仅高秆,还高产和抗倒伏。这么看,技术难度非同小可。因此,“禾下乘凉梦”是老先生毕生为之努力,但截至目前,科学上仍还未能实现的伟大梦想。
或许大家会有疑问,这么高难度,老先生为什么还做这样的梦?
事实上,因为水稻抗倒力与植株高度的平方成反比,为解决过去水稻品种高秆不抗倒伏的难题,我国曾出现过一位水稻界的“矮秆 院士”黄耀祥,研发了抗倒伏的矮秆水稻品种。
水稻被矮秆化以后,抗倒伏力和收获指数(即所谓经济产量的籽粒产量,与所有生物学总产量的比例)都大大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矮秆化品种的培育和技术发展,目前也有了新的半高秆水稻品种(秆高1.2到1.5米),它们的增产潜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较为可期。
不过即便半矮秆、半高秆品种的经济产量尽管仍有潜力可挖,但生物学总产量却总会遭遇“天花板”。因此,要提升生物学总产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株高。但高秆又会带来抗倒力急剧衰减、收获指数降低、经济效率大幅降低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只有这些问题一一被解决,才能获得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里高秆又高产的“高富帅”品种。
很显然,“新型高秆品种”与最初的高秆品种不是一回事。但据了解,可创新出这种高秆又高产品种的水稻材料和技术,暂时尚未被科研界发现。这或许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研究历程。
令人欣喜的是,据较早的报道,“巨型稻”研究已开展了至少3到4年。这项研究直到今天也在我国多地进行着。
尽管暂时不是“禾下乘凉梦”里的那颗“禾”,但伟大的梦想,只有在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才终有能实现的那一天。
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老先生一定会在天堂会心地微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