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扬宗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21/8/26 9:08:23
选择字号:
科教兴国战略开启科技发展新时期

1995年5月29日,本报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报道。

王扬宗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决定》全文。5月26日至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发表重要讲话。正如新华社当时的报道指出:“这次大会是继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1978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对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科技体制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70年代末恢复发展。80年代初,我国开启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发展技术市场、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等一系列措施,引导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事业中的关键作用,科学技术的改革开放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物价上涨,国家对于科技事业的投入不足,也出现了脑体倒挂、人才严重流失、科技和教育滑坡等新问题。

当时王大珩院士曾说:“仅以科技投入来说,我国的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实在太低了。工业先进国家的比例一般都超过2%,就是印度也是如此,而且有的国家已上升到3%。而我国多年来始终在1%以下,而且还在滑坡。我国科技本来就落后,现在还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岂非痴人说梦?到头来我国是人才外流,有的是多年形成的科学业绩,多年积累的科技基础无以为继,却引进再引进,却不知消化创新。”

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传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优秀科学家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的实施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体系的基础,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1963年初,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科学技术会议上指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重要论断,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1988年邓小平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了20世纪80年代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

世纪之交,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科技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科技竞争趋于激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大都属于理工科出身,他们熟悉科技教育工作,深知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夯实科技基础,改善科技工作的条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研判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作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部署。

世纪之交,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逐步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通过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重大决策,引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20多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最好的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全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风气,进一步提振了人民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科学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几乎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同步,对推动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科教兴国战略开启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开创了我国科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1-08-26 第5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