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令新在办公室 课题组供图
陈令新在实验室指导开展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攻关 课题组供图
陈令新在实验室指导实验 课题组供图
简介:陈令新,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分析监测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曾先后入选多项国家级人才项目、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被授予烟台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要用好国家的经费,把钱花在刀刃上,秉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多出、快出高水平成果。”这是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陈令新经常叮嘱团队成员的话。
在他看来,科研创新要为民,急国之所需,即便前面是座无人曾攀登过的高山,也要不畏山高,勇往直前。
敢为人先 勇做监测技术开拓者
2009年初,作为海外优秀人才的陈令新学成归国,投身我国海岸带科学发展,进入了建设伊始的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在这所年轻的研究所中,陈令新渴望将自己的所学尽快投入科学应用。
随着工作的开展,他发现,亟需一种简单、快速、实时的分析监测方法,对我国海岸带和近海海洋复杂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进而快速发现和分析复杂环境中的污染因素,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
为解决这个问题,陈令新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在其积极提议下,组建了以化学科学和地球科学为骨干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环境分析监测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
陈令新“揭榜挂帅”开始带领队伍从“零”开始,向着创新方向攻关克难,奋力前进。
十年的坚守和忘我拼搏换来了陈令新团队的海岸带环境保护“监测—修复”多学科交叉研发新思路。这一思路解决了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问题。
他们面向海岸环境典型污染物分析、监测与污染控制,利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以及光、电、磁等分析探测技术,构建了微纳分析传感界面,探索分析监测新原理、新方法和新仪器技术以及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在环境分析监测、生态修复、构建健康海岸带生态环境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学科交叉 年轻的团队有大作为
发展分子印迹样品前处理技术,用于复杂基质痕量污染物分析;提高纳米分析技术,用于污染快速分析检测;创新环境成像分析监测技术,用于评估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研发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和近岸海域沉积物修复工程技术……
在陈令新的带领下,研究团队一次次突破创新,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深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多、新、用”是对这支团队特点最好的概括。
这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在多学科的交叉背景下,聚焦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将研究内容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中科院“海洋专项”等各类项目的支持。
陈令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项,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陈令新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业内同行的认可,2020年被著名环境期刊《危险材料》聘为副主编,主要负责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过程与去除机制等稿件。
牢记使命 甘做无声的铺路石
陈令新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要聪明做人、智慧做事;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自身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大家各有所长,要在相互学习和配合中互取所长、共同进步。” 这是陈令新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的话。
在他看来,每一位成员都应有思路、有想法,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他鼓励大家敢想敢做,笑对逆境,勇于不断超越自我。
日常工作之余,陈令新花了很多心思在团队成员和学生身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他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合力作用,攻坚克难。
“做好项目才是真本事”“要面对国家需求”“要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他这样告诫团队成员,他自己更是这样践行的。
十年来,陈令新共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生20名。指导的研究生中,4人获
中科院"院长特别奖"、3人获“院长优秀奖”,3人获
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他为相关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人。目前,已有10余人前往美、英、德、韩、日等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博士后研究。因突出的研究生教育成绩,2020年,陈令新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振翅奖)”。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陈令新对责任与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13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身先示范的共产党员,在科技创新和团队培育上,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陈令新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在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