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床指南如何顺利“落地” |
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在京成立 |
临床实践指南是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的重要文件,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的证据,可以系统地指导临床医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是医生的“指南针”和“口袋书”。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8年间,我国符合一定要求和质量的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数量就高达1593篇。
“21世纪以来, 中国医生从单纯引进和解读国际指南到逐步着手修订和编撰一系列不同学科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共识,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医疗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科学制定的指南对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科学配置医药资源和保障患者权益等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推荐意见可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很多指南/共识并没有顺利“落地”。如何提升我国临床指南的应用水平,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
鉴于此,为提升我国临床实践指南质量,系统地指导临床医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5月22日在京成立。
据悉,该联盟由韩启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王吉耀共同倡议发起,并设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庄辉、尚红,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等组成的各学科院士团队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我国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写制作和执行落地。
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认为,临床实践指南是从技术层面对医疗行为的最基本约束,是同质化医疗服务的保证。她希望,联盟能进一步解决指南制定过程中证据收集和解读、多学科参与、利益冲突等问题,力争制定出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
据了解,近几十年,卫健委一直重视临床指南的撰写执行和落地,组织临床专家针对一些重大疾病、罕见病、突发疾病组织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指南,例如肿瘤、抗感染、肝病、手足口、罕见病等诊疗和防控指南。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我国取得抗疫的阶段性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循证医学的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临床指南数量上持续增加。
以肝癌为例,樊嘉表示,2003~2019年全球有17部专门针对肝癌筛查的指南发布。随着我国指南制定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如何提高临床指南质量变得尤为重要。我国迫切需要制定指南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对指南制定者进行方法学培训。
据王吉耀介绍,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是一个多学科团队加盟的、非盈利的平台,将联合各个医学机构和学术组织,以 WHO 推荐的GRADE方法为技术核心,为指南的制定者提供方法学、临床研究证据整合、综合项目管理等全环节支持。联盟将推动应用最佳证据和国际水准的方法学制作指南,以带动中国指南与国际接轨,同时推动中国指南以及相关的临床证据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提升我国临床研究的国际地位。联盟还将联合培养制定及解读指南的人才,为循证医学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此外,该联盟还建立了院士及专家指导的基于疾病、临床科室划分的专业委员会。目前,感染、检验、血液、重症、呼吸、药学、肝癌、神外、儿科组已经成立,多学科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将共同保障高质量指南的落地实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