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次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自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印发《关于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项改革举措持续推进,稳步见效。
截至2020年底,发明专利和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分别压缩至20个月和14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4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商标审查周期压缩目标。专利、商标业务全部实现网上服务,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分别达到98.8%和98.0%。
试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初步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全国27个省(区、市)实现专利商标业务“一窗通办”。在专利费用减缴和专利代理机构执业许可审批等业务环节,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办理,进一步减轻当事人办事负担。各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业务“一站式”服务,实现“最多跑一地”。
第二,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备案实施办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工作指引》,细化服务网点管理工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7个省(区、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设立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1%,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由23%增长至27%。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第三批34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机构)和第二批37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启动第四批5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机构)的筹建。
到目前为止,TISC机构(含筹建机构)达到102家,实现31个省级行政区域全覆盖,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达到60家,覆盖全国8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
第三,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效能快速提升。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更新完善《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规范(试行2020版)》,发布《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明确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基础数据利用规范。截至2020年底,我局拥有国内外专利文献资源总量达到1.83亿条,涉及100多个国家、组织和地区。累计开放商标基本信息5100余万件,总下载用户60.8万人次。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公共服务标准,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创新资源高效率配置、高效益运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