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5 10:34:27
选择字号:
走进中科院物理所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严济慈、施汝为、钱三强、黄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张张亲切坚毅的面孔展现在眼前,驻足凝望时,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对党忠诚、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缓缓浮现于脑海间。他们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更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首个党员主题教育基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信念·党旗·科学”主题教育基地,重温老一辈党员科学家以身许国、终身为党的使命担当和崇高追求。

院士墙下的追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一楼大厅,一面特别的“党员院士墙”赫然醒目,它是由43位曾在物理所学习、工作过的党员院士照片组成,其中每一位都在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物理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我国近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著名教育家严济慈,有人说,“没有严济慈,就没有中国现代物理。”1923年,严济慈远赴巴黎留学,仅用一年时间,就同时考得微积分学、理论力学和普通物理学3门主科的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学成回国后,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生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严济慈在8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许他知道,“科学之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大放光芒。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虽然年近古稀,但我没有迟暮之感,我要争取做共产党员,求得光荣的归宿。”

在众多院士的照片中,一位笑容灿烂、仪态优雅的女院士吸引参观者驻足,她是我国超导物理学家李林。深受父亲李四光的影响,从小怀有科技报国之信念,她因“国家所需”而三次更改科研方向,从钢铁事业转到原子能事业,再到高温超导事业,且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1958年,35岁的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忘我地投身到原子反应堆材料的辐照实验工作,尽管放射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艰苦,但她始终奋战在生产任务第一线。爱党为党、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品格,在这位女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

物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物理所设立以“信念·党旗·科学”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就是为了引导广大青年科技骨干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牢固树立“不忘初心跟党走,科技报国为人民”的信念追求,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感动时刻”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物理所所史馆。一帧帧历史老照片,一件件图书文献,一个个证书奖状,一台台“退休”实验设备,默默讲述着物理所90余年发展历程和传奇故事。

一台看似“发电机”的器物直入眼帘,上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磁学奠基人之一施汝为开始使用这台电磁铁从事中国最早的近代磁学研究。抗战期间,又带着它辗转昆明、桂林、重庆,坚持科研,后来在北京,施汝为利用这台小电磁铁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关于磁铝镍钴合金研究工作的文章。此后直至20世纪末,这台电磁铁一直在物理所的磁学研究中“不可或缺”。

周恩来总理的所长任命书、抗战期间物理所的迁址路线图、国家颁发的勋章、科学家手稿......始建于1928年的物理所与中国物理科学发展同频共振,沿着物理所历史发展沿革漫步前行,感受着中国近代物理学科建立之初的艰辛,我国物理科学卓著成果、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科学家们无私奉献、上下求索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奠基性贡献,无一不令人感奋和动容。

在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大屏幕上播放着钱三强、陈能宽、黄昆等老一辈党员院士的感人事迹视频。静心聆听,你能感受到,在这些院士党员身上,始终跳动着追求卓越的心,流淌着矢志报国的血。

“赤子忠心,矢志报国”的钱三强在法国获得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个人生活,然而,面对国家的召唤,毅然决定回归祖国。在他心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

陈能宽“许身为国,一生澎湃”,1955年底,陈能宽夫妇排除美国政府的重重干扰回国,随后因国家需要,他没有丝毫犹豫和怨言投身于一穷二白的核武器研制中,曾有25年间她的夫人不知道他在哪儿、干什么。陈能宽曾在家书中写道:“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一生低调的黄昆既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党最忠实的支持者、拥护者,他的科研成果触及中国科技事业的顶端,始终保持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纯粹,不怕吃苦、甘为人梯的他常说,“我只想表明,我们这样的党员知识分子是同样能保持党的光荣传统的,是能与党同甘共苦的。”

接续前辈精神力量

“信念·党旗·科学”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揭幕那天,物理所赵忠贤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科研后生们讲党课。从事高温超导研究40余年的赵忠贤院士深情地讲到,在他读书期间讨论最多的是“红专”问题,现在有的年轻人问我什么叫“红专”。“红”就是思想好,“专”就是业务水平高。“红”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专”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努力把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老一辈科学家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赵老至今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与年轻人在实验室交流、熬通宵,他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爱国、奉献、治学、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物理所博士生朱常青深受科学家们的激励,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老一辈科学家们淡泊名利,对物质生活没有奢求,但对学术是精益求精。“导师常常教导我,做人要谦虚、低调,治学要严谨求实,不断创新,未来我将继续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研究,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范朋是物理所今年新进站的博士后,也是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一辈党员科学家矢志报国之心令我敬佩,当前我国还面临着很多难题,我将以前辈为榜样,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潜心钻研,为国家富强、科技强国而奋斗。”他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