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万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0 13:56:33
选择字号:
重塑仪式符号 传递大学精神文化

 

作为一所大学的理念与追求,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是大学人共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文化往往通过一定的符号表达,这种符号是大学师生员工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载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魅力。

一般而言,大学精神文化符号作为大学独特的品牌形象,是在深入挖掘大学的历史积淀、提炼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把社会对大学的认知和学校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积淀自发形成的精神品质经过挖掘、提炼、培育和塑造而形成的。仪式作为一种大学精神的载体和外显,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符号,是学校的精神表征、地位代表和形象的展示,也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仪式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仪式独特的魅力就是作用于人心,让人产生仪式感。仪式感是仪式所引起的仪式参与者在心理、意识、情绪上的变化,是仪式参与者对仪式意义、价值等方面的体验与认知,这种认知是多种感受的复合。

大学仪式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展示功能。仪式创设一个神圣的场域,用以承载和还原历史文化与精神价值,辉煌的仪式时刻和隆重的仪式场景极具熏陶力和展示性。二是传播功能。大学仪式具有通过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传播信息、输送思想的内在特性,比如颁奖仪式、表彰仪式上树立的学习榜样有着较强的引导性和传播性。三是组织功能。个体就如一堆摆放整齐却无法黏结的砖块,而仪式就如黏合剂,使个体感受到身在其中的参与感与荣誉感。

我国的教育史上,仪式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学生入校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学生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步入学堂后,学生们先要行拜师礼,双膝跪地三叩首,随后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先生收下束脩后,回赠葱(聪慧)等礼物。在拜师礼之后,学生要按照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心”,意在学生能在学习中专心致志、学有所成。同时,还要进行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一系列仪式。这种仪式的目的就是教导学生严于律己、尊敬师长、尊重知识、知礼好学。

和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的学校仪式并不需要这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下学校教育可以随意忽略仪式。

目前来看,仪式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中比较突出。比如上课时,学生先要起立向老师问好,老师回答后向学生问好,然后才开始正式的课堂教学。而大学对仪式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足。在部分大学的领导者或教师的观念里,仪式就是一种形式,所以并不太注意。比如开学典礼上除了领导讲话外,并没有实质性的仪式内容;课堂教学中更是没有任何仪式可言,上课过程比较随意。而作为比较有仪式感的毕业典礼,很多大学由于学生人数等的限制,在学位授予典礼上派几名代表上台,学生们冲上台匆匆接受学位证、接受拨穗,在短时间内便迅速结束了学位授予仪式。

美国教育学家伯尔凯和史密认为,一所成功的大学以它的精神文化而著称。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一个符号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的一部分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塑仪式符号传递大学精神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行动:

形成制度,保障开展。在大学里,珍贵仪式的衰落和现有仪式的零散使得大学教育缺少仪式感,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的欠缺无疑是背后的原因之一。建立完善的制度是仪式活动建设和发展的保障。规章制度对于仪式的开展具有规范性、引领性和制约性,但是制度化并不是模式化和死板化。在大学仪式制度建设中切忌一概而论:校级层次的仪式,可对时间、内容、流程、人员、着装等做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院级层面的仪式,可在大方向上制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允许学院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在促进仪式制度化的同时也促进特色化。

树立理念,形成认同。首先,大学教育者要正确认识仪式的教育价值,要以理性态度对待大学仪式。教育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才能将增强仪式感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在设立仪式时,需要认识到仪式的属性问题,自始至终体现出仪式的价值观念与文化魅力,扩大仪式在全校的影响力,由此塑造全校大学生对仪式的认同感。

创新仪式,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增加富含教育意义的仪式或仪式中的具体流程,并且综合选取适合的仪式内容,整合成有利于参与者成长的仪式。同时,不可让仪式流于形式,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重视参与者的个性与心理特征,还必须积极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仪式形式的创新提出建议等。

丰富仪式,盘活资源。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两者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形成了相互扶持、互利共赢的局面,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的仪式,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仪式注入更多鲜活的能量,在资金支持、策划指导、场地选择等方面为实现大学仪式的育人目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仪式场景的布置和气氛的渲染上,充足的资源有利于营造出与仪式的价值理念相融洽的氛围,实现仪式的情景交融和良性互动,从而增强仪式感。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