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9 20:17:48
选择字号:
Medicine:开放获取对于百年期刊的影响

 

2015年之前, Medicine还是一本专注于传染病学领域、每期只刊发少量综述性文章的小众期刊。从1922年创刊到2014年,它的作者基本上都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中国作者。而从2015年以后,它的发文量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由一年几十篇增至一年几千篇文章。中国作者的比例也达到了60%左右。这一变化引发了很多争议,甚至导致有些机构将其列入“预警名单”。

近日,Medicine所属荷兰威科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给这本百年期刊带来巨大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开放获取”。

为何选择“开放获取”

《中国科学报》:2015年,Medicine为何要由传统学术期刊转型为“开放获取”模式期刊?

罗丹(威科医疗中国区产品与市场战略总监):之所以会选择在2015年进行转型,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威科旗下Lippincott医学出版社发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我们每年收到大量的投稿,其中很多投稿质量很好,但现有的期刊却不能够容纳这么多文章。二是在当时的期刊出版领域,开放获取已是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觉得Lippincott也应该加入到开放获取的行列中,所以就需要有这样一个载体去建立一本开放获取的大型期刊。正好Medicine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的名字也比较合适,所以就选择了以Medicine做转型。经过一年的筹备,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就把Medicine正式变成了一本大型开放获取期刊,英文叫作Mega Journal。

《中国科学报》:变成大型开放获取期刊给Medicine带来了哪些改变?

罗丹:变成大型开放获取期刊后,Medicine实际覆盖的学科增加了很多,现在已经覆盖了47个学科,作者也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看来,Mega Journal跟传统期刊最大的区别是,与其说它是一本期刊,不如说它是一个大型的论文集合。这些论文当然必须是通过同行评议的、合格的科学报告,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设计和研究过程,符合论文发表要求。然而,因为它是一个大规模的、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期刊,它的发文量肯定要比传统医学期刊大得多。原来Medicine作为一个传统期刊,一年才发几十篇文章,现在一年发几千篇文章,这是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说,Mega Journal跟传统期刊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此外,转型为Mega Journal后,期刊的使命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一本Mega Journal而言,它可能不一定会发很多各领域最顶尖、最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文章,那些文章还是留给传统的一些各专科小型期刊来发。它更多的是发一些可能创新性没有那么高的研究成果,但必须是严格合规、合格的研究,是值得被发表出来的内容。这些文章往往来自于一些年轻的研究者。这些医生或者研究人员尚处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通过反复的研究实践和写作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水平。因此,他们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他们成长的平台,而 Mega Journal在这方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此外,还有一些类型的文章,传统的期刊有时不太愿意发表,比如病例报告、临床研究方案,以及一些阴性结果的文章等,转型后的Medicine将这些文章纳入其中了。这些文章可能会拉低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它们的引用率肯定不会太高,但会增加计算影响因子的分母基数。

Medicine当然也不希望拉低影响因子,但是做一本期刊,是不是只为了追求影响因子?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功利?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期刊的本质还是一个传播的媒介,而不是一个用以评价某个人研究成果的工具。因此,Medicine的使命更多的是为青年医生提供成长的平台,为一些可能引用率不一定很高的文章也提供一个发表的机会。

转型后的变化

《中国科学报》:转型后Medicine的情况怎样?

罗丹:转型这件事,实际上我们一开始内心也是比较忐忑的,这样的变化能不能得到读者和作者的认可呢?这个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关注相关的数据。截至目前,我们觉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从2015年转型到2019年,引用量翻了几番,增长了432%。从读者端的阅读量和下载量看,过去几年也有很大的增长,在线阅读量增长了112%,全文的下载量增长了216%。

另外一个认可的途径是各大数据库的收录,现在Medicine在医学领域的主流数据库中都有收录。而目前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读者,都是Medicine的忠实读者。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Medicine 2019年的影响因子是1.55(2020年的影响因子截至目前还没有公布出来),这个确实与之前相比是下降了。我们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期刊转型后,从每年发表几十篇文章变成几千篇文章,造成影响因子计算的分母急剧膨胀,使得影响因子下降,这是可预见的。另外两本全球知名的大型开放获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在其创刊之初的几年,情况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转型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此外,学科的差异对影响因子也有影响。比如解剖学,全球最好的解剖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到3,但全球最好的临床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却是30多。所以,不同的学科横向比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一旦一个期刊变成了大型开放获取期刊的话,什么学科都有了,必然会有很多往下“拉低”影响因子的学科,所以整体影响因子下降也是正常的。

另外,还有文章类型的差异。当发表更多的临床病例报告、临床试验方案及重复性或者阴性的研究结果的话,尽管研究本身是可靠的,但因为它们不会给期刊带来太多的引用,所以也会整体拉低期刊的影响因子。

但是,以麻醉学为例,我们看到在该领域Medicine目前的表现(期刊超越指数)仍旧在中段的位置。从发文量看,基本上跟麻醉学领域的专科顶尖杂志的发文数量差不多。其实,我们在几个发文集中的领域,影响力水平差不多都是排在中段位置的。

“开放获取”不会影响期刊质量

《中国科学报》:从传统期刊转型为开放获取期刊后,会不会给期刊质量带来一些挑战?

李晶(威科集团中国医学出版总监):开放获取和订阅是两种不同的出版商业模式。订阅模式是作者免费发表文章但读者要为阅读付费,而开放获取是作者付费发表文章、全球读者免费阅读文章的方式,显而易见开发获取模式可以提高期刊文章的传播效率。但无论是开放获取还是订阅的商业模式,都不会影响我们期刊的编辑出版规范和流程,不会影响到文章的质量控制。

罗丹:每年发几千篇文章,怎么保证这些文章都是合格的呢?这有赖于我们的学术团队。Medicine覆盖的这47个学科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学科主编,因此现在总共加起来整个期刊有1100多位主编和学科编辑。他们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些正当年的、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中,美国的编辑相对多一些,占36%。现在已经有12%的编辑来自中国,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其他国家的编辑也都来自一流的院校,如牛津、哈佛这些学校。

目前全球有5000多位审稿人在帮助我们审稿。这些审稿人会在编辑的指导下,对文章盲审,他们不知道这篇文章来自于谁,只看它是不是符合规范。首先他要确保一些最基本的标准,如文章必须是原创的研究,必须符合医学伦理规范,还必须符合Equator network的研究汇报指南。

如果一篇文章审稿人认为可以发表,那起码要满足四点要求:首先,它的科研设计是合理的,并且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他的结论。其次,统计学的过程是规范、合理的。第三,符合其所在学科领域相关的一些规范。最后,这篇文章应该表述清晰,不会让人看不明白。如果是满足这样一些标准,我们就认为这是一篇合格的科研论文,可以发布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从去年全球的数据来看,Medicine稿件的接收率是53%,退稿率接近50%。

就退稿率而言,中国作者的退稿率确实高一些:全球作者的退稿率不到50%,而中国作者的退稿率超过60%,接收率只有39%。这可能说明,相对来讲来自中国的投稿整体水平是比全球整体水平稍微低一点的。但是,最终发表出来的来自中国的论文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实际上,我们把这些中国作者的文章拎出来单独分析的时候,它们影响因子的得分要比整体得分高,所以并不存在拉低的情况,相反,从某种角度讲还提高了期刊的引用率。也就是说,中国作者的文章还是得到了很多引用的,水平相当不错。

李晶:临床医学期刊的使命不仅仅是要发表研究文章获得引用,追求高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促进临床医疗领域的成果交流,推动临床医疗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客观评价一本临床医学期刊的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临床医生发表文章,同样应该重视临床实践,以提高行业诊疗水平为目的,而不仅仅将其作为毕业和晋升职称的辅助工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