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9 20:15:55
选择字号:
儿科药事勿小视

 

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用药“成人化”、自行用药、抗菌药物滥用、缺少专属用药标准等一直是儿童用药面临的问题。这也不仅拖慢了儿科药事管理前进的步伐,也造成了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错误率都高于成人。

为此,4月16日,一场有关儿童呼吸疾病科学诊疗与合理用药的专家座谈会在海南召开。与会专家就儿童用药管理困境、抗菌药物在儿童呼吸疾病领域的应用、雾化治疗方案选择等话题展开讨论。

儿童抗菌药物滥用尤为突出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药剂科主任张顺国介绍,该中心曾参与上海地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工作。统计结果显示,0岁~18岁未成年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一半。

“呈现出强度高、种类多及广谱类药物、注射用药、新型药物占比高等特点,导致儿童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增长。”张顺国表示。

这些特点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更加显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教授陈德晖比较了我国与北欧部分国家之间的用药区别。其中最显著的区别是,北欧国家惯用头孢一代和二代抗菌药物,而在我国,两者的使用率只有7.8%。

“我国医生惯用头孢三代抗菌药物,例如阿奇霉素。”陈德晖表示,用三代头孢相当于“杀鸡用牛刀”,容易引发耐药。

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用药呢?对此,张顺国认为,正确的诊断和明确病原体是关键。

儿童哮喘首选吸入性激素治疗

在儿童呼吸疾病中,因引起咳嗽或喘息的疾病较多,且哮喘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哮喘确诊难度较大,无法做到对症用药,导致反复发作。

我国2000年开展的哮喘发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哮喘患者曾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而在以往未明确诊断的哮喘患儿中,近半数患儿曾被怀疑患有哮喘或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由病毒诱发的哮喘,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针对的是细菌感染,因此抗菌药物对病毒诱发的哮喘治疗无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教授尚云晓说,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使气道敏感度增高,增加患儿负担,也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调查显示,90%的哮喘患者住院次数1次~5次,10%的哮喘患者住院次数6次~10次,2.2%的哮喘患者住院10余次。

“哮喘治疗难度大,主要就难在需长期预防发作。一旦哮喘急性发作危害非常大,甚至危及生命。”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郝创利表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及时有效的救治药物之一。

尚云晓建议,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可以短期、大剂量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强效抗炎作用,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局部口腔念珠菌发生率低,副反应小。

2017年9月20日,丙酸氟替卡松上市,用于急性期治疗。郝创利认为,丙酸氟替卡松的疗效已经被临床验证,“建议争取长期用药,急性期足量用药,长期控制适量用药。”

儿科药事管理需更大“舞台”

采访中,专家们还表示,导致儿科不合理用药情况尤为严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适合儿童剂量、口味的药品太少,儿童用药只能通过人工分药实现。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与实验中心主任王姝牵头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58个抗菌药物品种中,有儿童适应证的仅有9种,用法用量中涉及儿童内容的只有47种。

“儿童用药缺少临床试验的证据问题,并不是中国才有,欧洲50%用于儿童的药物没有临床研究和许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教授王育琴表示。

对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世霆分析说,适合儿童的用法用量及儿童喜欢吃、愿意吃的口味,需要开展相关研究,而药品上市前研究往往不会增加儿童相关试验,同时如果不能带来额外的利润,企业没有原始动力。

而没有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引发的是一连串的负面反应,一是导致相关疾病治疗指南缺乏儿童用药相关内容;二是导致儿科的临床路径难以推行;三是导致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儿童用药往往被忽视;四是药品上市后缺儿童人群使用情况再评价。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主任药师邹吉利建议,应该让儿科临床药师参与儿童用药过程中,积极地发出药学人员的声音。

王育琴也深感儿科药事管理的迫在眉睫:“儿科药学服务要高质量发展,要先满足儿童的个体化的诊疗需求,要先解决药品剂量、用药指南等问题,否则儿科合理用药无从谈起。”

“虽然儿童药研发投入多、风险大、周期长,但我们多年来都一直关注儿童用药市场,希望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亿腾医药首席运营官黄伟东表示,目前亿腾医药正在进行最新一代ICS雾化吸入技术从海外向中国的转移,这将是第一款呼吸制剂地产化的原研药。

据悉,此次座谈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健康报社与海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亿腾医药公益支持。王育琴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担任主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