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给予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更多的关注 |
——专访《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主要完成人之一郭菲 |
2019年以中国科学院为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科研人员的整体情况?对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哪些建议?记者对报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菲进行了专访。
记者:2019年调查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人员为样本,结果能否代表科研人员整体健康水平呢?
郭菲:我们在2009年、2017年与中国科协合作,依托科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调查站点及有关单位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比较全面广泛地涵盖了全国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2019年的调查是在原有调查上的一次深入。我们选择了中国科学院这个样本,从地域上看,它覆盖全国,因为中科院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遍布全国各地;从学科上看,它也包含了广泛的学科分布。当然,它不能代表全国科技工作者,但我们认为它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与之前调查结果相比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记者:从2009年到2019年,两次对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普查,这次又选择中国科学院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为什么我们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给予了特别关注?
郭菲: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资料,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工作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保持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潜能、高效工作的基础。
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全职工作者中,情感障碍和焦虑是丧失生产力的重要预测因素。而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上,专业人士的发生率是较高的。科技工作者工作量大、对个人的期望高,可能会增加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这也是我们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在三次调查的纵向比较中,科技工作者中抑郁和焦虑的比例都有所上升。那么,应该如何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呢?
郭菲:纵向来看,科技工作者中抑郁的总体得分和可能存在抑郁问题的人群比例都随时间呈现了一定的上升趋势。2019年的调查中,约四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抑郁倾向,一半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
简单来说,我认为可以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两方面着手。
从外部环境而言,我们发现工作压力大、要求高而工作自主控制感低的科技工作者相对会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因此如何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考核、评价等机制特别值得关注,并进行精细化处置。此外,让科研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特别是领导与职工、同事和同事之间能够多提供一些关怀、互动和交流,也有助于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自身因素来看,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可能会对预防或减少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帮助。
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可能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方法。首先,适当运动。运动能够促进我们大脑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与提升我们情绪有关的物质,很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运动对于抑郁、焦虑等情绪的缓解作用,不过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第二,改善睡眠。长期失眠、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既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是一种伴随症状,也可能是引发抑郁、焦虑问题的原因。建议尽量不要把手机、电脑等带入卧室或带到床上,当然这样做可能难度比较大。也可以学习在睡前做做正念、冥想,放松身体,尝试腹式呼吸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呼吸上,这些方法都对睡眠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如果确实睡眠问题很严重,建议到设立睡眠门诊的专科医院就医。第三,识别身体发出的情绪“信号”。我们身体的一些症状,比如亚健康状况、胃溃疡、疼痛等问题,除了生理原因之外,也可能具有心理和情绪方面的诱因,比如胃溃疡的产生就与焦虑情绪是密切相关的。了解和识别这些“信号”能让我们更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调适。
记者:但是我们生活中似乎不可能没有焦虑。
郭菲: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竞争的,我们不可能与压力完全绝缘。实际上适度的焦虑能让我们对正在从事的事情更重视,也能激发创造力、责任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是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反应。
记者:什么是“适度”呢?对自己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还是挺难的。
郭菲:我们此次调查中发现,有近六成受访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不能判断何时应求助”,逾四成的受访者报告“不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和“不知道求助后会发生什么”。通常对于心理健康状况在心理学上会通过一些专业的工具,如量表进行测评,但我们并不建议大家随便在网上搜索所谓“心理测试”“心理量表”进行自我评价,给自己下诊断,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如果缺乏专业知识,比较难以确保测评工具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获得结果后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的解读,也可能会给自己“贴标签”,产生误导,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建议科研单位在年度体检时增加心理健康筛查项目,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和反馈,让科技工作者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了解,这也有助于筛查出高危个体,提高这部分人群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并提供就诊和转诊服务,努力减少心理问题不断恶化,甚至出现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行为。
那么,在定期检测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看看自己的焦虑是不是还在“适度”的范围内。比如你发现自己近来经常心跳加快,没有什么诱因莫名感到害怕、紧张的情况,或者发现你由于过度担心事情的结果,而已经无法关注事情本身,不能继续让自己集中精力往下推进,而是频繁地出现焦虑、担心,给你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那就提示你的焦虑水平可能比较高了。如果有持续的心情低落情况,比如在没有明确压力源的情况下,两周以上持续不开心、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感觉生活没意义,自我评价低,对未来感到没希望等,尝试自我调节不奏效时,我们建议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记者:您说到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从我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这种帮助也不那么容易获得。
郭菲:的确是这样的。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70.3%)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咨询服务的便利性、提升满意度是一个系统的、全社会参与的大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来实现。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消除和降低对心理和情绪问题的污名化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工作者是一个学历相对较高的群体,但即使这一群体中,也有约一半的受访者担心使用心理健康服务可能会让同事对自己产生偏见、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我们建议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新闻媒体多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家认识到抑郁和焦虑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就像我们得了感冒一样,心理问题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而它们也是可治的,即使是由一些症状发展为明确诊断的抑郁症、焦虑症,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治疗和干预,就很有希望让我们的生活重回正轨,让阳光重新照进心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