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3 18:10:33
选择字号: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需补短板强“双链”

 

近日,“《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在报告中指出,北京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厚的地区,具有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但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发展需求,依然任重而道远。当前,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创新发展的短板尚需进一步补足。

理性看待研发投入占比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与研发布局实现优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左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

关成华表示,从现实看,目前北京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跟踪式研究居多,开拓性研究较少。2020年,北京研发投入总量为2300多亿,总量较高,但从投入结构来看,对基础研究环节的投入相对不足,仅为16.04%。

根据《2019国际科技创新数据洞见》报告,北京的平均标准化论文影响力在全球20个创新城市中仅排名第18位,说明北京的学术生产总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鸿沟,跟踪式研究居多,开拓性研究较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也指出,在北京的研发投入中,院所高校研发投入占85%,企业研发投入占15%。而企业研发投入中,有一大部分是在京企业总部的研发投入。北京的优势是知识创新,短板是技术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刘彦平强调,“科技资源并不一定就是创新优势”,要把科技资源转化成创新优势,才能真正带动研发能力提升。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足

此外,北京也存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结构性脱节的现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进一步加强。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北京流向本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不足3成。可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比例偏低是当前北京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成华认为,事实上北京创新的主力军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相对偏低,造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构性脱节。

“双链融合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赵弘也表示,周边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是北京的一个短板。

“创新不能导向到硬科技创业上、‘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上,就会导致发展脱实向虚。”赵弘呼吁,北京的产业链创新链要高度融合,这样才会把创新资源导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京津冀协同创新是三地发展的重要牵引。关成华表示,目前京津冀协同创新仍需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效率亟需提升。

“京津冀三地虽然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但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区域协作网络综合密度不高,跨区域地方政府协作程度也有待加强。”关成华说。

“未来,京津冀三地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园区链、服务链、政策链的多链融合,实现北京创新向周边辐射,解决北京创新链、产业链受限的问题。”赵弘建议。

科技人才结构性缺口突出

近年来,北京科技人才结构性缺口比较突出,国际科技人才合作困难的态势开始显现。

“虽然北京拥有雄厚的人才基数,但关键核心领域人才缺口依然较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等诸多新兴技术领域的顶尖科技人才尚为缺乏。”关成华指出。

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2020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球共有6167人入围,北京仅有274人,占比仅为4.4%。当前,受逆全球化思维及疫情的影响,北京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合作将面临更多难题。

此外,疫情影响或长期持续,严重影响北京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根据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对50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有海外业务的企业约210余家,其中有69%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海外业务出现延后或停滞现象。世卫组织的预测,疫情影响或将长期持续。

“因此,如何突破疫情阻隔,进一步融入全球网络也是北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关成华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