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2 8:52:13
选择字号:
化石能源基础设施持续扩张将挑战低碳转型
《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报告发布

 

近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制的《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在12月21日召开的报告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排放数据库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与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转型路径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电力、钢铁、水泥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寿命往往长达几十年,新建基础设施在未来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并产生碳排放锁定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能源基础设施在未来几十年内将面临剧烈转型挑战,其转型路径及转型过程中的气候环境影响是科学家和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研究报告》正式在此背景下编制完成的。

《研究报告》指出,火电、钢铁、水泥和陆地交通运输均是支撑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部门,近30年得到快速发展。全球主要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总体呈增长趋势,2020年全球火电、钢铁、水泥和陆地交通运输部门共排放二氧化碳241 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0%。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拉动,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国家贡献了全球大部分新建产能,碳排放增速较快,成为上述主要能源基础设施碳增长的最大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基础设施在未来还将运行数十年并持续产生碳排放,其碳锁定效应将对《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气候目标产生较大威胁。如果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础设施持续扩张,持续新建基础设施的碳锁定效应将对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挑战。而碳锁定效应并非一成不变,通过缩短能源基础设施服役年限、降低产能利用率等措施可减少其碳锁定排放。

在此基础上,《研究报告》为全球能源设施绿色转型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需扭转高碳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惯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长带来的长期碳锁定效应,同时降低资产搁浅风险;二是加速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术和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加大新兴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进氢能炼钢、碳捕集与封存等减排技术的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四是抓住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零碳能源体系。

在报告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基础设施是全球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形成系统性、有全球影响力的成果,进而从技术路径和科技创新角度启发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方向,助力各国落实《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