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7 14:18:24
选择字号:
凝心聚力 科技“国家队”创新为民

 

今年秋天,广西环江县土山地区的椪柑黄澄澄挂了满山满树,远远望去,煞是好看。

如今的环江,早已不是那个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粮食”的地方。在中科院的定点帮扶下,当地高值水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亩均产值2万~3万元。老百姓尝到甜头,不再往山外跑,而是专心致志种水果、养牛。

除了广西环江,在内蒙古库伦旗、贵州水城和六枝,数百名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利用科技手段为群众办实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为了让科技工作者能够在攀登科学高峰、服务国民经济的各条战线上发挥更大能量,中科院在今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营造干事创业环境,激励广大职工勇担“国家事”“国家责”,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创新科技 造福人民

除了高值水果,环江县种草18万亩、养牛13万头,每头牛收益8000至1万元,既有经济效益,又防治了荒漠化。

在环江对口扶贫27年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笑称:“以前以为脱贫之后就能松口气,但今年人力物力一点没放松,而是从攻坚战变成常态化,要继续做大做强帮扶产业。”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科院因地制宜打造科技扶贫方案,已经辐射带动全国超过40万人脱贫,今年还将打造形成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张鸿翔表示,服务区域发展是中科院自建院以来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科院今年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在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战场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分别和企业联合开发出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并在今年相继上市,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回忆起争分夺秒的攻关过程依然激动不已。为了保障实验不间断,王奇慧和“战友们”昼夜轮班奋战,困了就在实验室搭起两张椅子眯一会儿。最终,在高福院士和严景华研究员带领下,他们研发的中和抗体成为全球首个中、美同步开展临床试验的治疗性抗体药物,在15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订单超过100万剂。

“早一秒研究出来,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是体现国家科技实力的时候,也是我们身为‘国家人’、肩扛‘国家责’的时候,我们想抢这个‘第一’。”王奇慧说。

中科院党组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提出“五个聚焦”,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聚焦国家新发展阶段亟需科技支撑的重大问题。

今年以来,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保护利用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2021中关村论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承担中国空间站应用系统总体任务,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持续凝练“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组织科技攻关……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让科研人员敢想敢干

解决“卡脖子”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中科院加强顶层设计,近日发布《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作为主要任务。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表示,此举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了中科院的使命定位,就是围绕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引领作用。

首次启动的“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试点成为“香饽饽”。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评审首先从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凝练出“从0到1”和“无人区”的重大科学问题,严选题、精选人,鼓励年轻人直面挑战,解决那些“跳着才能够着”的难题。

“新发突发传染病中的许多问题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找到答案,希望科研人员能坐得住冷板凳,不需要为申请经费花太多精力。”王奇慧说。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是今年中科院党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每位党组成员责任明确,突出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保障科研时间、激发创新活力等重点。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武艰告诉《中国科学报》,数学院从不看重“帽子”,而是看一个人的科研活跃度和科研质量,在科研评价中坚持“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多标准”,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交叉应用采用不同评价方法。

这样的环境让该院研究员张世华自认为“如鱼得水”,并且攻关意识更强。面对很多科研人员都有的“论文焦虑”,他表示:“不着急,更重要的是做出扎实的工作。”

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待遇低,如何安心治研?中科院在今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设立青年交叉团队、技术支撑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等项目。大力发展特别研究助理队伍,扩大优秀青年人才“蓄水池”,已聘规模超过1万人。如近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科研团队中,就有两名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特别研究助理。

另一方面,中科院在“十四五”新部署各类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项目由45岁、40岁甚至35岁以下青年挑大梁,通过重大任务历练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台子。

张世华感慨道:“不管是国家、中科院还是研究所,都给大家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尤其是年轻人待遇有很大提升。”

扫除后顾之忧

在贵州群山深处的大窝凼,不仅坐落着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还有一支100余人的技术团队常年驻扎,只为了让FAST“看”得更远、更清晰。

“国家天文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给FAST基地建设休闲体育场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生活色彩,建设儿童乐园为野外台站的双职工解决后顾之忧。”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说,大窝凼现在的工作生活环境已大有改善。

在北京市郊的怀柔科学城,一座座大科学工程正拔地而起。同时进驻的,还有约2000名中科院职工。和早期的大窝凼一样,怀柔科学城的配套设施存在明显滞后。这几千人的衣食住行成为今年中科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走访,5月14日,中科院发布“怀柔四条”激励政策,从事业编制、人才指标、薪酬支持、特别补助四方面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安居怀柔。中科院科创办还协调下达特别支出费用,为入驻怀柔的科技人员提供多方面支持。

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少波表示,如今的怀柔园区有了班车、公寓、球场、跑道,硬件条件有了明显进步,“科研气”也更浓。

今年以来,中科院党组到100余家院属单位开展近200次调研,梳理形成六大类21项重点项目,同时细化形成51条重点项目落实举措,责任明确到每位党组成员,逐一明确时间表和预期目标,力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全院院属单位共研提重点项目1248个。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鲁光对“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颇为满意:研究所在绩效评价中破除“唯论文”,将咨询报告、专利、软件等多种成果均纳入评价体系;解决“报销繁”,为科研人员减负;响应职工建议,在研究所人才计划里将女性申报年龄由38岁放宽为40岁,广受好评。此外,研究所通过开展对患病及困难职工的慰问、增设充电桩、增加体检项目等措施,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宪辉则表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科研工作、团队配置、个人生活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让一线科研人员“感到很温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