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科考队员与渔获太平洋蓝枪鱼。黄辛摄
10月18日,上海海洋大学承担农业农村部“2021年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任务的“淞航”号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各个站点的科考任务,满载渔业资源调查的丰硕成果顺利返抵上海芦潮港。
本航次项目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必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次科学调查是我国首次派遣专业调查船在国际公海开展的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为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西太平洋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远洋渔业作业海域之一,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际渔业组织、相关国家和地区围绕西太平洋重要经济渔业种类的资源开发、资源养护等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我国作为西太平洋公海的重要捕捞国家,加强科学调查是科学养护和管理公海渔业资源的重要基础。
本次科考调查分两个航次执行,航期总时长110天。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戴小杰教授介绍说,第一航次调查时间为6月10日到8月18日,历时70天,开展鱼卵仔稚鱼调查、浮游动植物调查、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水域环境要素调查、声学调查等作业任务。第二航次调查时间为8月19日到9月29日,历时40天,开展鱼卵仔稚鱼调查、浮游动植物调查、渔业资源延绳钓及拖网调查、水域环境要素调查、声学调查等作业任务。
同时,本次调查共采集浮游动物样本900多瓶,浮游植物样本400多瓶,鱼卵仔稚鱼样本400多瓶,环境DNA样本700多份,渔业资源组织样本1000多份,声学走航数据近10TB,以及斑点月鱼等珍贵远洋物种标本20多份。
戴小杰表示,通过对样本和数据的分析,可掌握西太平洋公海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渔场环境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资源开发潜力等重要科学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