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伪造数据等不端行为的学术论文,会危害使用论文的科学家。因此,权威科学期刊对问题论文毫不留情。最近一个例子,是4月24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声明,正式撤销了韩国科学家金泰国2005年发表的涉嫌造假文章。
然而,类似举动在国内却少有耳闻。据记者了解,国内权威学术期刊极少撤销论文。对于这一话题,受访的期刊编辑们普遍感到陌生。
“在您的印象里,国内的医学期刊有撤销论文吗?”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的汪编辑思考了一阵,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心理学报》的邱编辑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年没有撤销过论文,国内的心理学期刊好像也没有。”他补充说,这不表明心理学界的问题论文比别的学科少。
同样,《中国科学·物理学》的王编辑不记得这份期刊曾撤销过论文,也没听说过国内物理学期刊有这类事情。
摇头的还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徐明华主任,以及《遗传学报》的李绍武主任。“万幸没有出过这种问题,”李绍武说,“大概是因为把关很严。”
《化学学报》的汤编辑告诉记者,该期刊一两年前曾经声明撤销过一篇论文,其不端在于一稿多投——英文版曾在国外刊登过。该编辑部负责的英文刊物《中国化学》也撤销过一稿多投的文章,此外没听说其他刊物撤销过论文。而《科学通报·化学》的付编辑表示,国内的化学期刊似乎很少撤销论文,她想不出什么例子。
以上都是国内各学科领域数一数二的权威期刊。既然它们未撤销过造假论文,是否表明刊出的所有论文都是没有问题的呢?
“事实上造假不可能被编辑完全识别出来,”徐明华说,“我们曾经判断出一张图表造假,但捏造数据基本没办法判别,只能依靠读者检举。”
“有人检举吗?”
“很少。”
如果国内学术期刊上的造假论文不比《科学》更少——当然我们没有确凿证据肯定或否定这一判断——为什么国内期刊“吸引”不了检举者呢?
徐明华认为:“《科学》有许多人盯,我们没人盯。相对国外权威杂志,我们还是低端。”
“国内期刊的交流功能较弱,”中科院科技政策研究员李真真说,“黄禹锡之所以有人检举,是因为他的文章发表以后,许多人会去按照他的路径做实验。如果验证成功,就会出新的成果;验证失败,就会怀疑他造假。”在李真真的印象里,突破性的成果,基本不会见诸国内期刊,因此读者也懒得去检举。
少有撤销论文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段伟文的看法,与国内学术期刊并非纯粹学术自治有关。期刊通常隶属研究所或学院,多少具有行政色彩,而撤销论文往往涉及到发表者的单位,因此行政单位之间的沟通成为必须——这不光是编辑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