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赵志疆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9-4-28 14:44:08
新京报:“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谈何容易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4月24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4月27日《人民日报》)虽然社会各界已就考试改革达成共识,但是在考试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却始终没有停止争议。原因之一是民众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痛感“一考定终身”的诸多弊端,一方面却对能否用高校自主招生来替代心存疑虑。
关于考试制度,人们关注的核心在于追求程序公平和实质公平。“一考定终身”虽然饱受诟病,但它起码还具有程序公平的外表——同样的问题,标准的答案,是非对错一目了然。相比之下,舍弃传统考试模式独自判断考生的优劣则很容易使人产生忧虑,因为素质考试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是非对错也许只不过是老师们的一念之差。在学术腐败还时有耳闻,而整个社会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用体系的背景下,民众有理由担心,片面强调素质考核的内容是否会在得不到实质公平的基础上,就连最基本的程序公平也一同失去了。
针对社会上考试改革的呼声,很多大学苦恼于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权,但是招生自主权却并非解决考试难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以素质考核为主的招生自主权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因此针对考生的“人品考试”其实更多地是在考主考官的人品。如果大学无法制定出详尽有效的举措证实“人品考试”科学可靠,如果大学不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评估任用机制保障主考官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值得信赖,素质考核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就摆脱不了来自民间的质疑,而一旦此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学必然要因此而遭受更多更猛烈地拷问。
“一考定终身”遭到众人反对的原因是,极端“务实”的考试制度片面局限于考试的分数,而看不到分数以外的其他内容。与此相比,道德量化的“人品考试”则无疑是一场彻底“务虚”的考试,人们不仅看不到考试考了什么,而且看不到评分的依据以及录用的准则。从极端“务实”到极端“务虚”,两种考试制度显然都不是人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人们更愿意从中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交汇点,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一种极端选择。这既可以解释民众为什么一边呼吁考试改革,一边对自主招生充满疑虑;也可以解释“人品考试”为什么会遭到民众一致的质疑。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