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罗静 卞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28 8:51:56
吴培亨:创新型人才要着力培育“三种境界”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培亨应邀为南京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风趣生动、博古通今的专题报告。他在题为《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报告中提出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独到见解与思考。
 
报告伊始,吴培亨院士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真正做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尊重各个人的特点,根据各个人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启发和培养。对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南京大学而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南京大学尤其要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对于创新的定义,吴培亨院士认为,一个创新过程必须有三个环节: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见解或想法,最后通过严密的理论或实验手段加以验证,完成了这三步即完成了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谈及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时,吴培亨院士提出必须须备三点:第一,要有比较宽阔的视野,尤其要通过各种学科的交叉、学术的综合才能创新。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往往是本科毕业论文做的是一项研究,到他念硕士、念博士时做的还是同样的课题,教师也常常习惯于此,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第二,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尤其要在科学实验中,更不轻易放过一些“蛛丝马迹”,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第三,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学生只有对学科专业有足够的敏感性,才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科学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只会降临给有准备的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该从哪些方面对他们提出要求?吴培亨院士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加以概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要培养学生扎实宽厚的基础,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次,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第三,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让他们经得起挫折、经得起失败,不断地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他强调,和过去老一代人相比,经济条件的提升和独生子女的背景,使现在的学生不大吃得起苦,但越是条件优越是要强调王国维的这三种境界,对培养学生非常有益。
 
吴培亨院士对目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他认为,在研究生培养上,首先要大力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只有在学习阶段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各种学术思想,才能让他们拥有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985”建设期间非常重视研究生交叉学科的培养,专门有资助研究生交叉研究的项目,值得鼓励。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说,要大力推行和培养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且是真正的跨学科,而不是形式上的跨学科;第二,提倡“小题大做”,力戒“大题小做”。在科学研究中,抓住一个问题不断深入,才能有所创新,研究者本人也才能卓然成家。“如果这里做一点,那里做一点,大题小做,也许可以发表文章,可以毕业,但是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来说是不可行的”。
 
关于本科生培养,吴培亨院士建议:第一,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在保证必要的教学次序、教学制度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特点。第二,从教学的角度说,不但要教给学生成熟的知识和理论,还要告诉学生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这对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是非常有益的。“就像看一本小说、一部电影,最高的境界是要让人有回味和思考”。第三,名家共上一门基础课,轮流领衔,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学术享受。
 
《科学时报》 (2009-4-28 B2 校园)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