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孙滔 闫岩 来源:《科学新闻》双周刊 发布时间:2009-3-19 7:14:4
《科学新闻》专访刘经南:我心中有一所理想的大学

2008年11月的武汉大学换帅并没有引起媒体很多关注,只是提及原武大校长刘经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校长,原武大党委书记顾海良接任校长。
卸任后的刘经南在两会期间接受了《科学新闻》专访,记者发现,5年的校长生涯没有洗尽刘经南的锐气。
敞开校门
科学新闻: 当了5年的校长,您觉得在现代什么样的大学是理想的大学?您是不是可以描述一下,在这样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刘经南:这个问题还是具体回答较好。
老师应该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不需要为吃喝拉撒等杂事俗事发愁。这时候老师应该想两个问题:国家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求。然后就是在这样环境下,学校和老师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服务来保证的全面发展。
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关爱。只有 “Learn how to learn”,才能够创造知识;生存就是学会应对环境变化;关爱即责任心,也就是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
科学新闻: 武汉七所部属重点高校的联合办学已经好几年了,您认为这对武大向一所理想大学迈进有促进吗?
刘经南:我一直支持七校联合办学。而且我还有一个理想就是,联合办学应该扩大,不仅是(只包括)七校,应该是武汉市所有的大学。这样的话,武大的大门随时向那些愿意努力学习、追求上进的学生敞开。通过这种联合办学,学生可以享受到武汉地区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学生可以接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多元化的培养,这对学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大学在办人民满意的事,对大学本身的观念变革是有好处的。
在我看来,应该给不断学习的人一座桥梁,一个通道。但是有的人有门阀观念,武大就只能是这些人的武大。我认为真正开放的观念是,任何人要转到武大来都可以,前提是只要满足了某些准入的条件。可惜很多老师学生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这样会占去太多的武大资源,当然他们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教学资源的确是不够的,由于这些客观原因就没有把这个愿望实现下去,还只是个理想。
教授治学
科学新闻: 2008年11月,全国接连调整了几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引起了人们很多关注。我特意看了一下,您在卸任的讲演中提到:“有地方没有尽善尽美,有些目标没有实现,甚至失误。”
刘经南:别人对我的卸任演讲评价都非常高。因为是真情的流露,句句是真话,没有任何修饰。但是我讲的不是失误,而是可能有不足,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地方,有一些目标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而没有达到。
科学新闻: 我个人的理解,您在校长任职期间,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教授治学”改革。
刘经南:这个改革在我2003年上任就开始酝酿,“教授委员会”制度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摸索。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分开,这是我一贯的理念,至于做得好不好还要等一段时间去评价。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做了。
每个学院都有“教授委员会”,由15人组成,但我们规定院长和书记不能担任主任。
你谈到这些改革的阻力,应该还是比较弱的。我们在一项改革举措出台之前,都要经过多次沟通讨论和咨询,而且是在各个层次分别来进行讨论的。没有太大的意见了,就形成政策执行,实践后看效果再修订。实践表明,大家普遍表示都接受这次改革的新理念。
科学新闻: 现在武大是一个什么状态?
刘经南:改革还是比较顺利的。如今的现状是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理念。现在武大在引进人才和老师岗位聘用上都是院系的“教授委员会”把第一关,过了这一关,聘用、提升才有可能,比如评副教授和教授基本上都是院系的“教授委员会”来确定初选人选。即便是院系领导要晋升新岗位,过不了“教授委员会”无记名投票的初选关,也是不行的。
虽然这个制度理念和成效还是比较完善,但是一个程序玩熟了,就会发现仍有漏洞。比如2007年和2008年的招聘,很多院系就不去努力向全球公开招聘过程,又只聘用本单位人了。
与其他高校相比,武大在人事聘用制度和两级财务核算制度上的改革力度算是比较大的。我们只是早做一点。早做一点,我们就可以腾出时间做别的事。
科学新闻: 是不是应该参考西方高校模式,校长应该以教授来选,或者学校理事会的形式来选?
刘经南:国家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这只是国内高校追求的理想,还在实践过程中。基层选举在农村才开始,还不一定很完善,所以大学会晚一些,还需要创造条件和环境。
再给五年
科学新闻: 理想的校长是100分,您给自己打多少分?
刘经南:这个让别人去评吧,自己评的不够客观。
我卸任校长之际,别人评价都会说“比较正”。我上任校长后批的第一张条子就是要安装60台空调到图书馆,用来解决天热学生没法学习的问题。我离开时还在提议要给学生宿舍安装空调,要是我继续干几年,我还会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科学新闻: 您说过您的校长生涯中还是有遗憾的,比如人才流失还是存在的。
刘经南:人才流动在我的理念里是正常的。
对于人才流失的问题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哲学院的赵林教授是武汉大学的四大名嘴之一。当时某个学校邀请他去做院长,为了留住他,我和他谈了五次,他都很感动,最终他还是留在武大任教。有的教授因为不得已的原因还是离开了,但通过我们的工作,也是很难舍难离地离开了。
人文社科领域离开的人多一些,自然科学的则比较少。当然我们也会反省,可能是小的生态环境不太好。
科学新闻: 您说过只要武大排在前十名,就不会太计较这个排名。但是事实上,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还是需要很多措施来提高学校声誉的。
刘经南:我说过关于排名的这个看法,这也是像牛津、哈佛这样国际顶尖大学的校长们的看法。我们当然也需要把后进的学科往前赶。比如医学相对弱一些,也投入了很多钱,有很大进步,但这还不能令学校的师生员工满意。为了医学学科的发展,还需要转变医学教育的观念。我们要把它带到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实现在国家层次上和学科前沿层次上的竞争。
目前,武大医学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做的是,加强 与医学的结合,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要打破这两个格局,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都要有所想法,至少在科研体系上要有调整。
谈到遗憾,武大医学部的管理体制探索问题,也是我的遗憾。我经常会向北大医学部柯杨教授和其他学校的管医学的校长们讨教综合性大学下的医学教育科研和管理体制问题。武汉大学的医学怎么管,卸任前,我也谈了自己的理念和做法,但是我们的工作还不能使医学部内部意见完全统一,因此,只能留给后任解决这些应该早一点解决的问题。
都有遗憾
科学新闻: 武大原校长刘道玉教授最近发表了《教育改革的十个意见书》,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您能不能谈谈对这些教育改革意见的看法。
刘经南:对道玉校长我很尊重他,每年过年我都会去他家拜年。他说了很多事实,但是有些解决的方法不一定现实,而且有些方面已经在规范改正,如独立学院自主考试等。并且,国家不是正提出高等教育当前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吗?
科学新闻: 刘道玉曾说,1993年以后的大学改革并没有大刀阔斧,而只是添枝加叶。
刘经南:如果这句话是这么说,我是不认同的,(从1993年到现在)教育体制改革多大啊。原来是部委办大学,现在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两级办;过去是计划经济下办大学,现在是面向市场经济办大学了。这是最大的改革。
道玉校长是站在一个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来看现在一些现象的,就不太了解现在(大学教育改革)过程的波澜壮阔。过去是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时代,现在是大众化教育时代,多少人受惠啊。
科学新闻: 网上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几任武大校长都有评价,您怎么看武大改革以来的历任校长?
刘经南:每一个时期(每一任校长)都做了他应该做的工作,你不能否定所有前任。只是有的受到的干扰多一点,有的受到的干扰少一点。我当校长的这几年,因为武大合并,实力增强,环境也比较好了。而且在合并的阶段,侯校长也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每个校长都有时代的背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遗憾。他们都努力了,只是受到了客观环境因素或个人问题的影响。
有为无为
科学新闻: 当年您决定走行政这条路有没有犹豫过呢?
刘经南:没有。不追求(当校长)这件事,顺其自然。落在我头上,那就要负起责任。实际上我在这个工作上花了120%的精力。
但是我还会保持习惯,每天都会去实验室看看,跟学生有交流。所以学术一直没有放弃。校长的工作会使自己多一些战略性思考,视野更宽阔,把握问题更宏观,这样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
科学新闻: 听说您喜欢老子、庄子。
刘经南:我喜欢看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应该说我的思想受儒家和老子的共同影响。在“有所为”方面受儒家的影响较大。在“怎么为”方面,受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多一点。在管理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我不刻意去强调什么,而是顺其自然。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09年第5期 职场)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