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袁新文 董洪亮 倪光辉 赵婀娜 伍修琼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9-2-20 13:34:43
专家献计教育改革:大学不要过于世俗化
 
2月6日开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公众意见由“问需于民”进入“问计于民”阶段。在1月召开的首场专家座谈会的基础上,《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近日举行了第二场专家座谈会。
 
《人民日报》今天(2月20日)刊发与会的7位专家学者、校长、官员、学生的真知灼见,针对“问需”阶段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踊跃建言献策,为制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规划纲要尽力。
 
大学不要过于世俗化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
 
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应该对可能在中长期发生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就我所了解的高等教育领域,我认为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教育尚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的教育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我认为,更好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力。
 
第二,我们的教育开放不够。首先,是对学生开放不够。其次,是对社会、业界开放不够。这可能和扩招、教育成本、社会和业界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等有关。比如,工科学校建起实训中心,这本是好事,但如果因此把学生更多地封闭于校园中,那就有问题了。开放不够还表现在学校的治理结构和模式单一。现在教育的行政化现象比以前更严重了,这些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来思考这些问题。
 
第三,教育的“保守”不够。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需要我们去遵循和坚守。比如高中的文理分科,这有悖基础教育的规律。另外,学者对“学气”坚守不够,一些优秀青年学者身上的“学气”和老一辈相比少多了。这是令人担忧的。总的来说,教育应当开放的地方我们开放不够;应当保守的地方我们“保守”不够。
 
第四,功利倾向太重。目前的薪酬制度明显制约大学的发展。大学中,教师的收入是多元化的,工资只是收入中的一小部分。这种薪酬制度,必然逼着大家去创收,导致学校里面功利主义盛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此,谈几点建议:
 
第一,从国家层面系统解决大学的收入问题,让教师收入单一化。这些年科研经费提高了很多倍,但创新的成果增加了多少呢?因为科研经费和收入挂钩,使得一些教授、优秀青年学者不能专注于某一方向,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容易滋生出一种“忽悠”的文化。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有系统的举措,不能简单地规定科研经费不准提成,而是一方面要使收入单一化或工资化,另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工资。
 
第二,改革高校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自主招生的设想、宗旨是好的,但有些变味了。它让少部分有权势、有关系的人的子女进了本来难以进入的大学。在当前社会诚信不足的情况下,单靠高校完全抵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但若取消高考,只会引起教育更大的不公平。其实,在招生和创新教育方面,大学和中学可以联手做些探索。比如,在中学里让优秀学生脱离应试教育,采取创新教育的模式,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招生时,这部分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如何保证这种保送式的招生方式不出问题?办法就是信息透明,公布学生乃至家长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改善治理结构,完善领导机制。高校治理结构、领导机制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我希望探索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多种形式,可以让学校自主地去探索。监督体系也要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指挥体系和监督体系,两者要分开。
 
第四,重视大学的文化建设。如今大学里的官气太重,学气变少,这会严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应该是一个精神家园,它要能引领社会进步,不要太过于世俗化。
 
把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林建华
 
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这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纲要应当明确未来中国的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模式。
 
现代大学首先要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要在制度上保障大学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使大学在科技、文化方面更具有创造性。通过建立更具有竞争性的制度和机制,使大学的责任更明确,推动大学以更清晰的战略定位、更合理和高效的运营机制满足国家和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需求。
 
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从法律上讲,我国高校的自主权并不小,但权利的界定模糊,教育资源分配的法制化程度低,行政干预强,使大学的自主权难以落实。
 
我们要梳理一下,哪些是政府应该管的,哪些是不该管的。政府应该重点抓好高等教育的结构、规划、布局等宏观管理和教育投入的法制化建设;政府对大学监管的重点应当放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然后,把那些不该管的事情,放给学校去管。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在保障大学自主权的同时,要建立以行业为主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要借鉴国际的经验,也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建设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单一的、以公立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要求。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困难,一方面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育多样化和教育水准方面的问题。教育趋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改革很迫切。
 
社会、政府要给大学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压力,让大学更加透明地运行。例如,可以建立理事会制度,请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同时,应当深入研究校长遴选办法和权责利、党和政关系、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要把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法人实体来建设,不要把大学作为政府部门的延伸,或者一般事业单位的管理。现在把大学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实际上,政府并没有给大学全额拨款,大学运行经费中的相当一部分需要靠自身筹集。因此,在保障大学非营利和公益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让大学按企业的方式进行内部的运营,建立起高效的运行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为教育家成长铺路
 
国家督学、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陈玉琨
 
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规划纲要需要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一个精心、系统的设计安排。
 
从战略角度来讲,教师队伍建设要上天入地抓重点。所谓“上天”,就是主抓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学建设,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按照如何提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来设计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提升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
 
所谓“入地”,在我看来,主要是中西部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效果非常好,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到中西部农村当教师。但是,仅仅有6所师范大学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中西部农村的问题,还是要靠中西部。我建议,国家能不能进一步加大对师范生的投入。至少每个省,尤其是西部12省区的省级师范院校也应该推行这种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就是从绝对贫困转化为相对贫困。农村和城市,西部和东部还有差距。相对于公务员及其他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令人满意。教师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的新问题是: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前景和专业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为每位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显得非常重要。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外行办学”,外行办学就是依靠红头文件办学,长官意志办学。我们在很多地区都看到一些从来没有过教育教学经验的人突然调来当中小学校长。我建议,建立一套持证上岗的标准,教师有教师的资格标准,校长有校长的资格标准。
 
人民教育家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那么多搞了几十年教育的人成不了教育家,这和整个社会、文化有关系。我建议,建立人民教育家授予制度。人民教育家很难自动产生,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则有助于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的成长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先成才,就是先成为一个专门人才,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和校长;后成名,就是名师、名校长,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引领地区与时代的教育发展,成为众望所归的教育家。为此,规划纲要要提出一个优秀教师或者优秀校长的素质提升工程。国家盯住一批人,通过一个阶段,帮助他们提升素质,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中国的教育家。
 
大众化呼唤高校多样化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 宣勇
 
我来自地方院校,长期在一线从事高校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今天围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提三条建议:
 
规划纲要需要明确构建一个科学的高等教育金字塔型的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大众化的首要特征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出现了办学定位趋同现象。这不但造成了高校分工混乱和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
 
规划纲要在结构上给予高等教育机构一个规定性的分层与分类,考虑不同地区的分布,建立起“有效的功能分化制度”。
 
规划纲要需要规范推进大学章程的制订,培育大学的主体性,以避免政府对大学管理的越位与错位。大学的主体性是大学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而大学的行政化、官本位与功利主义倾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导致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式微,高校不高,大学不大。
 
我建议规划纲要应将大学章程的制订纳入考虑范围。在我看来,制定大学章程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通过大学所有者与相关利益者参与大学章程的制订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约束了管理者办学的自发性。另一方面,有了这样一个“防火墙”可以避免政府对大学的无限干预与权力扩张。
 
要关注大学管理者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办学的自觉性,以真正体现教育家办学。在办学过程中,这种自觉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使命的自觉。大学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组织的自觉。要有合乎于使命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的基层学术组织;三是质量的自觉。满足需求的质量是好的质量,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学质量;四是文化的自觉。坚守学术为本的价值取向,目前知识分子最缺乏情态的自由,这源于很多现实因素,如学术评价体系、薪酬体系等。
 
规划纲要一定要体现对大学管理队伍职业化程度的要求与培养。因为要管理一个庞大的现代大学,牵涉到资金运作、资源整合、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教学质量与学科学术的管理等,没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素养是做不好的。
 
让规划纲要真正管用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 蔡福全
 
温总理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真正管用,我理解,“用”就是“实践”,“管用”就是有实效。结合我们的实践,就基础教育谈几点建议。
 
学区化促进中小学相对均衡。义务教育中优质资源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设施设备、师资和教育质量三个方面。2004年东城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按照行政区划,将全区划分为五大学区,学校的大门向学区内学生、教师、社区居民有组织地敞开,学生可以有组织地使用学区内的体育场、实验室、礼堂;优秀教师可以跨校兼课、跨校教研。这样,优质学校资源为学区共享。2008年,我们又在8所学校间开展学校联盟试点,实现优质资源校对一般校“点对点”的引领,我们希望教育规划纲要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倡多种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思路与实施途径。
 
知行统一能更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周课时总量相结合,在中共东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天工程”,全市500余家社会单位为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敞开大门。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意志,应该在净化社会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各团体、各单位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条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举措。
 
打通信息壁垒,推动教育现代化。既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又避免形成资源壁垒。我区从2007年起,制定“学习e网通”方案,将原有的“教师研修网”、“学生自主学习网”和教育部门行政管理网等整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研究,以更加科学、个性化的信息手段,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的终身学习需求。
 
加强对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先进教育理念。自1998年开始,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我区30多所学校和全国14个省市区1000余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我建议,规划纲要反映以下内容:教育应树立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等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将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纳入现代学校建设,帮助青少年及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校长 刘淑珍
 
职业教育目前已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现在我国的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而且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这已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的突出因素之一。因此,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需要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为了让职业教育真正热起来,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还需做好一系列工作:
 
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要注重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教育模式。建立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同时,建立畅通的继续学习之路,构建适应技术人才和服务类人才的多途径高等职教体系。
 
教育外部也要给予职业教育以支持。一方面,要制定尊重技能人才、公正待遇的相关政策,如工资制度真正做到岗位工资,高技能人才与知识研究型人才的综合待遇水平相近或持平,选拔人才时同等考虑等。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因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改革,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学校、企业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要给予政策上的配套,让校企合作有持续下去的政策保障,在政策保障的同时有健全的制度作为配套。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100亿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并且从2007年秋季起,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继续加大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对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加大对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特别是保证充足的学生实习材料;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应建立对导师的评价机制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沈国章
 
目前,很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不高。现在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学科整体的文化、思想的把握,期望今后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和培养;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要下功夫,例如物理的教材,不要都是定理、公式和题目,而要把一些重要的科学史、科学家事迹、一些重要的科学思想的产生过程编入教材。哲学可以培养学生思想力、思维能力,应该给大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哲学课程;各级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
 
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健康的环境。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有些失衡,导师可以约束研究生,但却缺乏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机制。与国外研究生相比,国内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还不多;另外,现在我国的研究生学业压力大,且普遍缺乏批判精神,探索新知的欲望也不够强烈,这些都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科研基金,进一步改善高校的科研环境。同时创造条件使得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或者出国深造。高校还要注重改善师生关系,建立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机制。保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师生相互尊重、尊师重教的氛围。要切实减轻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让研究生精力充沛、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