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小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1 2:3:28
王小文:从生态思想到生态文明

    王小文,理学博士。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首席顾问支持专家组成员。现在中国工程院工作。 

近年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涉及“生态学”已不可能。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观:人类是其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既不优越于其他物种,也不能不受大自然的制约。生态学被广泛看作是一门有望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科学,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和一种新的哲学或世界观。
 
科学思想与人类活动一样,充满冲突、分歧、争论和差异。没有如此的多样化,就永远不可能容纳如此广阔的思想。生态学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科学思想和观点的产生。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只能产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而不可能是在美国或法国,儒家思想只能繁衍于中国,而不可能产生于西欧。任何一种生态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文化传统和氛围。
 
生态学上的两大传统出现在18世纪(又称“理性的时代”)的欧洲。第一种传统是以英国自然博物学者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阿卡狄亚式”田园主义观点,倡导人们过一种简单和谐的生活,目的在于使人们恢复到一种与其他有机体和平共存的状态,以恭敬、谦逊的态度发展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第二种是以瑞典卡罗勒斯·林奈为代表的“帝国”传统,希望通过理性的实践和健康的劳动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其观点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人服务的,期望人类享受那些使生活舒适愉快的一切东西。
 
这两种对立的传统时而分裂时而稀奇地混合,到今天仍有极大的影响:人们时常听到田园主义的复古和淳朴乡民的思想;早期帝国论;设计完美的自然平衡论;梭罗的颠覆性的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达尔文革命生态学思想和维多利亚道德观;洪堡的整体观和克莱门茨的顶级理论;以及拓荒者的边疆生态学思想和大地伦理学观……20世纪后期的生态学不管产生多少新的东西,无一不受惠于两大传统的生态思想,并且是过去思想的延续。
 
回顾生态思想发展的历史,其关注的中心一直是道德上的,即这门学科如何形成了人对其本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看法:时而田园式的,时而帝国式的。在其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这一特殊思想的探讨相互冲突。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环境发展全球化的今天,解读多样性和矛盾性的生态思想比以往更引人注目。
 
如何实现传统生态思想的“对立统一”呢?因为当代世界没有比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更能影响人类幸福的了。从更深远的角度看,中国的科学和哲学有其丰富的传统和遗产,重新思考传统生态思想,检验传统文化的缺失,创新性地吸收西方的生态思想,中国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中国正在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提供了一种可能。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新鲜事物,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瓶颈,靠政策上作些小的调整,或在原有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都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上升到基本价值理念转变的高度上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生态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国内外学者在谈生态文明时,指的几乎都是社会进步状态含义的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进步的新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将通过各级政府的具体执政行为而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中国日报》曾发文反映这种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即全国主要水系62%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超过3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生活用水,还有相当多的地区没能完成节能减排指标。”“面对这样的现实,建设生态文明就再也不能是个别官员的纸上谈兵,而是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仅仅将这个概念理解为环境保护或者作为平衡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概念具有更广泛的涵义,它强调的是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在这样一种价值观下,我们需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即将自然环境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去考虑,而不是无限制地索取。”
 
在人类活动成为影响地球生态主要因素的时代,有科学家称:“在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经济组织方面,真正需要一场革命和一个全新的自然保护时代,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将每天的生活都与自然保护相关联。”现在,该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更强有力的道德理性的时候了。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均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和需求。事实上,中国的努力可能使世界1/5的人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远景目标,并由此影响世界其他国家。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创新性的治国新理念,中国将为世界的环境与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契机。
 
《科学时报》 (2009-2-11 A2 资源环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