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彬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0 2:1:41
高校债务:想要“还贷”不容易

    近年来,占地规模庞大、教学设施先进的大学新校区在全国纷纷崛起,人们在为大学硬件条件改善欢欣鼓舞的时候,学校所承担的巨额债务也渐渐让其不堪重负。资料图片

2009年初,教育部明确表示,今年的工作要点之一,将是“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这是近年来,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面对一个已经被社会关注很久的问题,教育部此次的承诺意义何在?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又该如何解决这一困扰高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高校的债务危机被世人普遍关注是从2007年开始的。
 
2007年3月下旬,吉林大学在其校园网站上发布通知,向全校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吉林大学声称,自2005年以来,学校已经步入付息高峰期,现在每年需要向银行支付高达1.5亿至1.7亿元的利息,学校财务状况逐渐陷入困窘的局面。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一片哗然。
 
根据2007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到2007年,全国高校贷款额达到2000亿元。还有些调查显示,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2500亿元。
 
这一数字对很多人而言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但对于熟知高校情况的一些学者来说,却并不出乎意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赖德胜坦言,在刚刚得知“吉大事件”时,并没有“特别惊讶”。“高校在最近十年扩招中,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其他物质条件,在一些高校合并过程中,也有一些扩展。而国家的财政拨款在高校经费中还不到一半,剩下的钱只有通过贷款等途径解决,事实上,举债经营的方式在高校一直就存在着。”赖德胜说。
 
福建社会科学院林莉博士2006年所作的博士毕业论文便是关于高校债务的,据她介绍,高校债务问题是伴随着1999年前后的高校扩招开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推动起了重要作用。
 
“高校的贷款刚开始是由国家推动的”,林莉说,1999年大学刚刚扩招时,很多高校办学条件都不够,需要大搞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开始鼓励学校向银行贷款。
 
几年前,国家在发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凡是教育国债资金安排的项目,其总投资中要求当地政府及高校的配套资金必须达到2/3以上,但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未予配套,大多数高校的配套资金是通过向银行贷款的形式获得,这些政策也在客观上提高了高校的贷款数额。”林莉说。
 
与高校的热情相对应的是,相比起风险巨大的中小企业,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的高校也更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银行贷款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还算是新鲜事物,相关的制度建设也远没有今天完善,加之银行对高校的信赖,贷款审核之类的程序都很宽松,高校要怎么贷就怎么贷,这也为日后的高校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林莉说。
 
而对于目前依然还在延续的债务危机,赖德胜表示,这更多的是高校在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难免需要投入资金,如果高等教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就没有必要大规模贷款了”。
 
经济危机下的“应对措施”?
 
早在2007年底,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就曾表示,高校债务存在潜在的危险,要把高校负债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2009年,这一问题终于列进了教育部的工作要点。
 
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结束的时候开始的,而今年教育部的这一举措,也正好选在了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的时候,对此,赖德胜表示,这并非只是“巧合”。
 
“对于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我们应该把它放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将其与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联系起来。”
 
赖德胜说,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导致了国内需求的不足,而化解高校债务本身,就是刺激内需、扩大内需的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解决好了高等教育债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和中央的积极财政政策吻合。”
 
对于这一观点,林莉也表示了赞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通过高校扩招、校园的软硬件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国内需求,而现在我们面临同样的背景,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很多高校陷入债务危机后,一些建设项目中途停顿下来了,出现了烂尾工程。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投一些钱,资助学校把工程盖完,这中间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继续拉动了经济增长。”林莉说,这只是通过解决债务问题拉动内需的一个方面,虽然我们不能再不顾经济实力地大搞建设,但也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压力。
 
“高校扩招10年,一些学校的条件并不理想,在利用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将这些条件补上去,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如果通过财政的支持,帮助化解了财政危机,也就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赖德胜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看好教育部的这一措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帮助,在接受采访时,青年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便表示,高校债务问题一直存在,而现在解决也跟目前的经济形势没有太大联系。
 
“高校债务问题早在几年前便已经有人提出要解决,而且这也已经成为了学校很大的办学压力。”熊丙奇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校提出不同的意见,也会有一些经济、法律上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讲,这是一个迟早要解决的事情。
 
至于这一措施的出台与当前金融危机的关系,熊丙奇认为,从目前教育部门化解危机的方式来看,不管是置换土地,还是发放债券,最终只能是把钱还给银行,而不会有大批的建设出现,因为这些建设过程已经“提前”了。“还给银行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需求,但对整个经济形势而言,影响不会太大。”
 
不只是教育系统问题
 
在今年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说,对于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和其他部委进行协商,但具体措施还没有制定。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这几年政府一直很重视这一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提出通过多种方式,诸如土地置换、将短期债务化成为中长期债务,以及通过高校节约办学成本、开拓办学资源加以解决,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熊丙奇说。
 
比如,针对通过旧校区土地置换化解债务的方式,国土资源部就曾指出,高校用地属于教学用地,不能随意置换。很多社会舆论也认为,对于高校债务问题,必须把一些债务原因解释清楚后,才能由政府帮助化解。“不能让一些高校中,未通过民主决策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导致的债务让老百姓来买单。”熊丙奇说,“扩大高校发展规模的一些决策,包括征地、建楼而产生的贷款,本应由学校教师学生参与决策,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这些决策仅仅靠行政指令,而这些决策带来的债务问题就不能简单地由政府解决了。”
 
另外,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高、大、全”的政绩观导致办学规模盲目扩大,这些高成本背后,有多少是合理费用,这值得推敲。“化解高校债务危机需要透明,为什么会有高校债务?决策是谁做的?钱是谁用的?用钱的效果如何?这些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熊丙奇说。
 
对此,赖德胜表示,我们需要一个体制和部门,对高校债务进行评估和审查。在评估审查结果出来之后,中央政府才能根据结果对不同高校给予支持。甚至在资金下拨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应该有一个长期的监督。“不作调查,只根据负债额进行的支持,对有些高校是不公平的。”
 
“这件事情最根本的还是政府该负责”,林莉表示,在1999年扩招之后,政府的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一年招一万学生投那么多钱,招两万学生依然还是那些钱”。现在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把原来“欠”学校的经费补齐。
 
在新浪网关于高校债务问题所作的一项调查中,有85.19%的网友认为,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债务问题。赖德胜甚至认为,高校债务如果仅仅靠教育系统内部解决,都将有一定难度。
 
“1999年扩招时,也是为了满足解决就业压力、扩大内需等的要求,而不单单只是为了解决高校内部的问题,高校债务的问题也应该放在整个国家发展的背景之下,不应该仅靠着教育系统。”赖德胜说,解决高校负债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仅仅依靠教育系统自己创收还债是不现实的。
 
对此,赖德胜表示,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央财政给予一部分资金,由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门一起来帮助学校,“至少化解债务危机最关键的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从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支出里面切下一块来,作为化解高校债务的专项资金,事情就比较好办了”。
 
高校“转制”化解债务危机?
 
在采访中,林莉提出的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办法,在外人看来颇有些“大胆”。
 
“我们可以让公办高校转制成为民办高校”,林莉说,中国要办大学,但是政府资金不足,可以用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方式加以解决。“教育界一直呼吁公办高校不应该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而目前这样一个困境,便是一个‘改革’的好机会。”
 
对此,熊丙奇表示,目前国内1900多所高校中,公办高校所占比例过大。“政府应该包办义务教育,但对于高等教育,任何国家都很难做到全部包办。”政府过多包办高等教育,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本身活力有限,而一旦打破政府对高教垄断,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在国外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中,一部分来自政府投入和学生学费,但更多的是社会资金,包括校友捐赠、与企业 的合作等,而国内高校的社会资金来源很少。熊丙奇表示,要获得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就必须靠学校提升的竞争力和开拓办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仅仅靠国家资助高等教育,必然会导致高校竞争力薄弱、办学资源有限。
 
“公办转民办,事实上是对高等教育中,公办、民办的蛋糕分配方式的一次促进。”林莉说,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国家需要负责一部分,民间也需要发展一部分,两条腿均衡走路。现在我们走起来是“瘸腿”的,如果通过还贷的方式,让民间资本进入高校,无疑会大大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学时报》 (2009-1-20 B1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