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09-1-18 10:8:2
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
院士评选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在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的基础上,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09年1月18日在京揭晓。
一年一度的这项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5次,为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16时41分,翟志刚打开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行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并成功取回放置在舱外的试验品。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再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神舟七号还成功开展小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重要成果。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由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八部委联合,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历经5年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下一代互联网,包括中国移动、CERNET2等6个核心网,273个驻地网,覆盖30多个城市,100多万用户。共申请国内专利619项、国外专利5项。在技术上,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等为世界首创性成果,并获得2项国际互联网标准,这是我国首次进入国际互联网核心标准制定。同时,推动并形成了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群,国产IPv6网络设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第二。

北京至天津城际高速铁路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北京到天津直达运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是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这一铁路建设采用了大量国际领先技术,包括大面积无砟轨道技术、500米钢轨工地焊接工艺等。同时,京津城铁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铁路用3年时间跨越了其他国家30年所走过的历程,并一步步逼近和超越了“世界速度”。

深圳市和《自然》杂志社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自然》在11月6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定名“炎黄一号”)。这一长达7页的长篇论文描绘了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组图谱,测序数据总量达到1177亿碱基对,基因组平均测序深度达到36倍,有效覆盖率高达99.97%,变异检测精度达99.9%以上。科学家在这一研究中详细比较了中国人与已有数据的白种人基因组在序列和结构上的差异性,新发现了41.7万例独有的遗传多态性位点。这些创新性突破在技术上引领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医学的进步。

7月22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取得重要进展——加速器与北京谱仪联合调试对撞成功,并观察到了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物理事例。这标志着BEPCⅡ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改造后的BEPCⅡ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BEPCⅡ工程建设大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高技术,其中超导磁铁和低温系统研制更是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用户急需的硬X光强度将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进一步发挥对社会开放的大科学平台的作用。

11月17日,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的官方网站发布了最新名单。由我国曙光公司研制生产并即将部署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高效能计算机——曙光5000A,以峰值速度230万亿次的成绩再次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10。这一成绩不但代表着中国将拥有除美国本土之外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同时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也以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高性能计算平台。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等。

10月16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LAMOST是由国家投资2.35亿元建成的重大科学工程,完全由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和研制。LAMOST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该望远镜单次观测可同时获得3000多条天体光谱的能力,与国际上最多的一次观测600多条天体光谱的系统相比,LAMOST已成为世界上迄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中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翔凤,11月28日在上海首飞成功。这一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标志着中国飞机正式飞入世界新型民用客机的行列。ARJ21系列飞机完全由中国自主完成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并在总体技术、气动布局、系统综合等方面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目前,ARJ21支线客机的订单已经达到208架,其中美国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通用电气商业服务公司订购了25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月28日出版的《自然》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并称赞该工作“扫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绊脚石”。

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一篇发表在9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在中国种植含Bt毒素棉花的地区,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中受到抑制》。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首次在中国介绍中国科学家的成果。论文的5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农业技术发展和服务中心。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一种微生物杀虫剂,经基因工程改造后能表达Bt的棉花被称为Bt棉。他们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中国北方大规模种植的Bt棉不仅降低了棉花害虫的数量,而且还减少了周边没有进行Bt改良的农作物的虫害。
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月11日,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的专家报告说,他们在人的受精卵分裂成有8个细胞的分裂球时从中提取一个细胞,使其与层粘连蛋白结合,进而将它们诱导成胚胎干细胞。新方法提供了在不伤害胚胎的前提下大量制造胚胎干细胞的途径。1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用两名男性的皮肤细胞成功克隆出5个人体胚胎。这一突破将使制造患者匹配型干细胞成为可能。4月1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宣布,约翰•伯恩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从人类皮肤细胞提取细胞核,植入几乎完全剔除了遗传物质的牛卵细胞后,成功培育出了人牛混合胚胎。这项研究是为了寻找治疗早老性痴呆症、帕金森病等多种疑难疾病的方法创造条件。5月1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人类胚胎。

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的人类探测器。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项目小组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凤凰号的机械臂7月30日把一份土壤样本递送到“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中。在样本加热时,分析仪鉴别出其中有水蒸气产生。这是迄今为止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证据。凤凰号对土壤的分析也表明,火星土壤能够维持生命生存。此外,凤凰号还在火星上观察到了霜冻现象,并在高空云层中观察到了降雪。

美国IBM公司与美国能源部科研人员6月9日展示了他们耗时6年开发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0万亿次,是迄今第一台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秒100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大概相当于把10万台目前配置最好的笔记本电脑的运算能力累加到一起。这台计算机造价1亿多美元,占地557平方米,重226.8吨,包括6948个双核计算机芯片。超级计算机技术在军事领域之外的一系列研发和应用领域都将大有用途,未来几年超级计算机在各行业得到应用将成为一种趋势。

经过十几年的建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于9月10日正式启动,并成功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束流贯穿整个对撞机。在第一束质子束流实现贯穿后,经过数小时至数十小时调试,第二束质子束流被反方向注入对撞机。再经过一段时间极其复杂精密的调试,开始实现两束质子束流的对撞。科学家预计,大型强子对撞机有可能发现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预言中尚未被发现的——希格斯粒子,还有可能揭开宇宙中暗物质的本质,甚至找到四维空间以外还有其他维度存在的证据。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设。中国近十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所有4个大实验的大型探测器的建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4月5日发表报告说,他们新设计出一种“纳米机器”,它可以储藏、输送抗癌药物并在光的作用下释放药物攻击癌细胞。研究人员说,这是利用“纳米机器”治疗癌症迈出的第一步。这种被称为“纳米推进器”的装置是第一种由光驱动的“纳米机器”,可在活细胞内发挥作用。研究人员用结肠癌和胰腺癌等多种人类癌细胞进行了实验。他们首先使上述“纳米机器”在黑暗中进入置于玻璃器皿中的人类癌细胞内,然后用光照射使“纳米机器”振动,“纳米机器”细孔中的抗癌药物随之被释放出来攻击癌细胞。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建立了第一个人类神经细胞组织系统,在实验室里将活体神经细胞构建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研究人员指出,只需假以时日,这一网状结构就可移植到人体,用于修复受损神经系统。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了自体同源与同种异体移植两种获取神经细胞的办法同样可行。专家表示,这展示了人类神经细胞作为选择性神经移植材料的有效性、可行性与可控制性。

日本和中国科学家相继报告发现了一类新的高温超导材料——铁基超导材料。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说,这是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2月,日本科学家首先报告说,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在临界温度26开尔文(零下247.15摄氏度)时,即具有超导特性。3月25日,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领导的科研小组又报告,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在临界温度43开尔文(零下230.15摄氏度)时也变成超导体。4月13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又有新发现: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假如在压力环境下产生作用,其超导临界温度可提升至55开尔文(零下218.15摄氏度)。此外,中科院物理所闻海虎领导的科研小组还报告,锶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为25开尔文(零下248.15摄氏度)。新的铁基超导材料将激发物理学界新一轮的高温超导研究热。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创建出首张完整的大脑网络地图,它的精细程度无与伦比。该图反映了人类大脑皮层中负责高等思维的数百万神经纤维如何相互连接和“交谈”。更为重要的突破是,研究人员从中确定出了一个大脑单一网络核心,它对于左右脑半球的工作都至关重要。新研究标志着人类在理解自身最复杂和最神秘器官上的一大进步。进行该项研究的科学家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瑞士洛桑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他们不仅提供了大脑连接的综合地图,同时也描述了一种新型无创技术,以便其他科学家能够将构建数万亿大脑神经联系的高清晰地图工作进行到底。

美国宇航局2月13日发布卡西尼飞船最新观测成果,卡西尼的雷达设备已测绘出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表面大约20%的面积。科学家们发现了几百个湖海,其中有的湖海液态甲烷和乙烷含量据估计要超过地球已探明的油气总储量。他们据此推算,土卫六的液态碳氢化合物总量是地球已探明油气总量的数百倍。据估计,土卫六上沿赤道分布的黑色“沙丘”的有机物总量,也是地球上已探明煤炭总储量的数百倍。科学家指出,碳是生命的基本构架,研究土卫六的碳氢化合物将有助于人类了解宇宙生命的起源。

由美英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两个国际研究小组,完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人类遗传多样性调查。样本涵盖了全球50多个不同的地理学族群,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的人类遗传差异和相似性的分析。相关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2月21日的《自然》和2月22日的《科学》上。两个小组的分析均确定了人类的遗传相似性,即世界不同人类族群间的相似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大多数人的遗传祖先追溯起来都不限于一个大陆。研究人员表示,分析得到的数据支持中国汉族南方和北方的族群在遗传上是截然不同的;而美国土著与俄罗斯及远东欧亚大陆的雅库特人存在遗传相似性。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