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蒋高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3 2:41:47
蒋高明:保增长亦须警惕环保隐忧
 
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中国公布了为期两年的4万亿元人民币拯救经济计划,争取2009年GDP保持不低于8%的增长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力争2009年GDP“保八”,几乎已成了中国当前的头号任务。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然而,这个成就的取得,是用我们的生态环境加上广大农民的廉价劳动力换来的。如今,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却因金融危机而注水,有些可能永远地“蒸发”了。过去我们经常以“世界工厂”或“出口换汇”而自豪,今天仔细反思起来,这个“自豪”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如果算上环境成本,我们得到的比起失去的,可能是很不平衡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破坏,再花上30年也难以修复。今后我们发展经济,再也不能干牺牲环境换美元那样的傻事了。这样看来,中央确定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就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的10项措施中,多以关注民生为主,尤其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重点,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然而,在一些具体工程方面,我们担心新举措存在环境破坏隐患。试分析如下:
 
第一,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以及灾后家园重建等,都需要大量水泥、钢铁、砖头、沙子、石头、玻璃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肯定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或牺牲乡村生态而取得。过去几十年来的房地产热,已使很多乡村河流失去了净化功能,沙子被盗卖严重。工程建设要考虑慢,而不是快;“慢工才能出细活”,新建筑要能够坚持上百年寿命。匆忙上马和竣工的“豆腐渣”工程,不仅存在安全隐患,更会造成大量不可再生建筑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是4万亿中的亮点。但是,以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农膜为特色的“化学农业”模式,已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当前,农民施加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贡献率和残留率分别达60%和70%。如果不改变农业发展思路,中央增加的农业补贴很可能换来更大的农田环境污染。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中央扶持政策应当向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倾斜,鼓励农民养护耕地,生产安全健康食品。
 
第三,要警惕打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旗号搞生态破坏的做法。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在大的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以人工纯林建设为主导的生态建设并不是搞生态保护,而是制造更多的“绿色荒漠”。北方营造“杨家将”、南方大搞“杉家浜”,云南、海南、广西等地“毁林造桉树”、草原造林、荒漠造林等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设工程。在新的生态建设投资中,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第四,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会有一定的缓冲,然而,其中的环境风险也要考虑在内。那些建在干旱区上的水库,会增加水面蒸发,造成下游河流断流,其发挥的作用可能并不是正面的;那些建立在地质频发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不考虑到其对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影响,徒增加运行成本而已,搞不好还会诱发地质灾害;许多河流、湖泊湿地已变为污染物排放场所,大型水利工程不能将污染物一排了之,应考虑从源头解决水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要警惕人工湖尤其大型水利工程诱发的环境灾变,积极稳妥地预防各类环境事故。
 
第五,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对于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发展无疑也是必须的。不过,那些受资助的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肯否将环境保护成本列入其生产成本中?工厂排黑水、冒黑烟,会不会在新一轮发展中得到“默许”?循环经济法出台后,地方政府如果以发展经济为由,拒不执行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办?面对这些问号,我们都无法对本来沉重的环境保护任务表现出丝毫乐观来。
 
4万亿投资,是个庞大的公共开支计划,关系到经济转型大局和亿万人民切身利益。但是,花出去的钱如果无视环境承载能力,无视民众面临的收入低、物价上涨,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失业率高等现实问题,各地刺激经济的投资项目,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扩大了内需,牺牲了环境,但没有显著改善民生。要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就要科学决策、科学论证,绝不能为花钱而花钱,以部门或个人利益换取国家利益。
 
《科学时报》 (2009-1-2 A4 周末评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