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章建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3 7:14:28
评论:“985工程”建设成效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为提高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韩国和中国政府纷纷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相应的工程,期望通过实施这些工程来提升国内知名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在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为了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从2002年开始实施“卓越研究基地”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简称COE)。COE明确提出,要通过这项计划来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和国家的科研实力、培养顶尖科研人才、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世界顶级大学的建设步伐。当年,该计划率先在五大领域实施,共有50所大学的113个基地获得资助,总金额近170亿日元。
 
几乎同时,韩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实施“韩脑计划”(Brain Korea 21,简称BK21),旨在通过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支持,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研究生院,发展地方性大学,并建立与世界知名大学之间的科研与教学伙伴关系,最终提升韩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第一期的时间是1999年到2005年,每年投资1995亿韩元。截至项目第一期结束,韩国政府实际投入约14亿美元。项目的第二期时间为2006年到2012年,计划追加投入21亿美元。
 
在我国,众所周知的“985工程”于1999年开始正式启动,到目前为之,共有38所高校进入工程的建设名单,工程第一期投入的资金已经高达140亿元。
 
加强对一流大学的经费资助,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是三国政府的共识。我国部分高校也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这也意味着承担更多的“绩效责任”。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985工程”建设至今,政府如此巨额的经费投入到底在各项目高校产出了哪些成效?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相关的检查评价工作,被评院校也展示了工程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效。
 
从高校展示的建设成果来看,当前在“985工程”的实施与评价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重数量,轻质量。如过分注重高校发表了多少篇研究论文,获得了多少项研究成果,拿了多少项专利等等。数量的背后不一定就有高质量,现有成果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并不多,不少甚至都没有和国际接轨。
 
二是重科研,轻教学。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更需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的“985工程”经费被用于引进人才、购置设备、教师出国访学、学术交流等与科研活动联系紧密的项目,而对研究生学习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在韩国,“韩脑计划”提出的资助重点之一就是建设一流的研究生院,对研究生也给与了较大的支持。
 
三是重结果,轻过程。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固然重要,但它的一个缺陷是难以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归因。比如某校科研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但这项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实施“985工程”所产生的?一些高校所展示的“985工程”成果实际是其他项目的成果,只是被高校重复使用罢了。在评价时仅仅看到高校科研成果的“存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实施“985工程”所带来的“增量”。否则将难以客观地评价“985工程”的实际成效,也不利于这项工程的持续改进。
 
在完善“985工程”的评价机制上,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前我国“985工程”实施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韩国的“韩脑计划”第一期时同样存在,当时也遭到了韩国国内一些学者的批评,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政府投入这么多经费到底值不值。为此,韩国研究基金会专门委托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为“韩脑计划”的第二期设计了评价方案,咨询报告已经于今年年初发布。报告的内容有3个重要特征。一是对“韩脑计划”进行全程的评价,包括该计划所确定的使命和目标、投入的资源、管理过程、产出的成果以及影响等,过程和结果评价并重的思路在这一方案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重点评价“韩脑计划”所带来的“净影响”,即各项目高校取得的成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实施“韩脑计划”所带来的。三是提出根据评价框架建立并公开“韩脑计划”成果的数据库信息,以满足社会各界问责的需要,使各所获得巨额资助的高校接受社会的监督。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