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泽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2 3:31:48
评论:地震灾后不忘阅读疗伤
 
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可以说这是人类经历的又一场大灾难。我们由此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更看到了生命的顽强。通过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被地震摧毁的城镇乡村会很快得到重建,背井离乡的灾民会陆续重返家园。然而,地震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创伤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愈合的,毕竟大地震给人造成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身体创伤可以依靠药物或手术达到有效治疗,但心灵创伤的医治就要复杂和艰难得多。不过,对于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来说,则有希望通过阅读图书来争取心理的自助与自救。
 
心理学家指出,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而使其感到难以解决和难以把握时,思想的压力就会日益增大,内心的紧张就会持续加剧,正常的生活将无法继续,生命的平衡将难以保持,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与失控的危机状态。而心理医生发现,读书的确可以对以上这些心理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
 
其实,阅读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848年,精神病专家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年会上宣读的《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消遣》的论文,被认为是书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而在我国,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医疗实践早已存在,史籍也记载了不少关于阅读疗法的医案。早在24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阅读有“兴”(想象和联想)、“观”(观察力)、“群”(合群)、“怨”(发泄怨气)的功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治疗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混合的,而不是孤立的,更是没法单独计量的,阅读治疗不能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疗法相割裂。只有把阅读治疗当做辅助治疗的手段时,才会有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患者在采用阅读疗法时,应咨询医疗人员或心理医生的意见,以便根据不同的患者与不同的疾患,乃至疾病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发病程度,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阅读疗法,从而达到或轻松情绪排解忧郁、或表达愿望寻求理解、或得到安抚化解内心冲突等等。
 
在地震灾后的心理重建过程中,既然阅读疗法很重要,图书出版单位和图书发行单位就应该加大图书供应的力度,确保灾区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图书阅读。一般来说,可以担当阅读疗伤重任的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专门介绍心理自助方法的各种实用图书,一类为生动记录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抗争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以灾难为背景的文学经典,它的抚慰力量与鼓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如阅读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我们会少不了为小说主人公里厄医生在瘟疫面前所表现出的镇定、老练、谦恭与勇敢所动容。小说中瘟疫在激发人性的恶与贪欲的同时,复苏的是友善、是同情、是良知。也正是这种蕴含在每个普通人体内的勇气和正义,最终让人战胜了灾难。而阅读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我们会不难获得这样一种生命理念:越是面临死亡,越要珍惜美好人生。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才造就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精神。至于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少不了会为老渔夫的那种不放弃和不言输的精神所打动,即“人可以被打倒但是绝不可以被打败”。
 
除了直面灾难、彰显生命尊严和弘扬人性光辉的经典文学作品之外,对于一些中外优秀残障作家的作品也应纳入阅读疗伤的图书范围。比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和《病隙碎笔》,比如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和《绝顶》,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走出黑暗》等等。可以肯定,残障作家本人的生存状态与其作品宣扬的不断战胜自我的鲜明理念,对震后的众多伤残者来说,其启示与教育作用是深刻而又直接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正是因为如苇草般脆弱的人“能思想”,于是便有了尊严与伟大,有了坚忍和刚强。而阅读,就是让我们跨越时空,与人类的智者进行倾心交流与对话,然后获得安抚与慰藉、得到开悟与启迪,最终达到自我疗伤,不断增强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的信心与勇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