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邬大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29 2:12:13
评论:一流大学先从培养基因入手
大学的遗传基因是大学的精神积淀,它与一所大学的历史或传统有关
 
经过持续9年的扩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但目前尚无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10年前的北大百年校庆上,我国提出了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可是回过头来看,今天我国大学的规模上去了,但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却鲜有我国大学的名字。一流大学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对我们来说似乎还只能是一个期待。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如果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显然高等教育大国的名份就打了许多折扣。可以说,我国大学未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已成为我们这个高等教育大国的一块“短板”,更会影响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
 
为什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就可以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而一流大学的建设却如此艰难?可见,建设高等教育大国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做大容易做强难,而达到世界一流则更难。因为对于像我们国家这样对高等教育需求还十分旺盛的人口大国而言,把高等教育规模做大完全可以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则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特定的内外部条件和相应的发展机制。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这是剑桥大学前校长阿什比的说法。大学的遗传基因其实是大学的一种精神积淀,它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历史或传统有关。大学的遗传基因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沉淀,近似于大学组织中的灵魂,也可说是弥散在大学里的一种“精神宗教”,起的是“图腾”的作用,它是根植于并且超越于大学制度的,也是超越世俗与功利的,但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把良好的遗传基因看成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我国当前的一流大学显然缺少这样的遗传基因。
 
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现代大学制度产生于西方,我国的大学具有先天的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学,从民国时学德国,到建国后学苏联,再到现在学美国,学得更多的是外在的形式,并没有发展成自己内在的“基因”。就像梅贻琦校长曾经说的那样,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靠的是人、人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最终会沉淀在大学的基因里。
 
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因是什么,也要认真研究在怎样的环境里来培育这种基因。与人的基因不同,大学的基因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变化着的环境中逐步培育而成的。较之于过去的大学,今天的大学所面临的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部环境的改变为我们培育一流大学的基因制造了种种无形的障碍,历史积淀的缺失更使得今天的大学比较容易为环境的变化所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培育大学优良基因的过程,过分的浮躁、功利、限制等,都不利于世界一流大学基因的培育和生长。当世界一流大学的基因培育成功了,那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也就水到渠成了。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当下论及一流大学的建设,都绕不开一个“钱”字。确实,若以钱而论,今天大学排行榜上的那些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可以说富可敌国,而我国的一流大学显然都望尘莫及。从表象看,世界一流大学似乎是用钱“堆”起来的。但若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在那些用钱“堆”起来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大学的遗传基因在起主要作用。如果真的能用钱堆得起世界一流大学,那些富得流油的石油国家,也包括我国,肯定会愿意砸下一笔钱去。历史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先培育基因,基因培育好了,钱也就自然来了;今天的大学,虽然可以先砸下一笔钱去,但最终还要转到培育基因上来。也就是说,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可以殊途同归,但一流大学的根必须深深地扎进精神的土壤。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我国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会进一步催生更加强烈的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大学自身也会产生强烈的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冲动,我国也确实需要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我们可以寻求一种与西方不同的道路,但在这一道路上,我们必须清楚一流大学到底是什么,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让我们从培育基因和改善环境同时入手吧!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