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一公 饶毅:靠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
本文的两位作者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海外青年学者。带着拳拳报国之心,如今他们全身心地回到国内;带着对中国强盛的热切期盼,他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并不“专业”的领域。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任教的经历,使他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创建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何其重要。
施一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正教授和讲席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左)。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学院院长。回国前为美国西北大学Elsa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右)。
高等教育落后何谈世界强国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根本前提。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
英国大学的优势地位对于它领先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度使它以一个人口不多的岛国成为独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也使它今天仍然超越了许多人口和本土资源更为丰富的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全世界凡受过现代教育的大众仍念念不忘剑桥大学的牛顿、麦克斯韦。
德国十九世纪初开创的研究型大学,为德国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辐射全世界。虽然二十世纪上半叶纳粹主义流行曾经部分抵消了德国大学带来的促进作用,但德国实力雄厚的大学在人才严重流失的情况下,仍能帮助二战后的德国再次崛起。
日本十九世纪建立了多所大学,如1858年的庆应大学、1877年的东京大学、1882年的早稻田大学、1897年的京都大学,这些大学不仅奠定了日本在与中国、俄国的竞争中获胜的基础,也为日本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人们常注意到二战后科技人才大量涌向美国大学。其实在这以前美国已经建立、发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美国的崛起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19世纪末,不仅一批老牌大学得到支持,转型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而且一批新的优秀大学得以创建。例如,1876年,银行家霍普金斯资助创办的霍普金斯大学和医院成为美国第一个德国模式的研究型大学,从而大大促进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推广。1890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资助创办了芝加哥大学,不仅做出了诸如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这样的重要科学决策,而且在经济学界着力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理论,使得同一个系有多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891年,铁路大王斯坦福创立了斯坦福大学,在多个学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成为建立硅谷、创立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之一。1900年,钢铁大王卡耐基成立了工学院,是国际上计算机科学最为领先的卡耐基大学的前身。这些大学在创建几十年、上百年后力量不断呈现,为美国持续领先世界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一流大学对国家民族的促进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传播世界,影响人类思想,引领社会变迁。世界一流大学聚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探讨国家发展的目标,提出国家发展的思想,开辟国家发展的道路。大学不仅是理论思考的基地,而且可以直接培训和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才,使理论转化为现实。
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担负了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责,一流大学也同时为尖端科技产业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各国人才的聚集不仅促进该大学所在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且通过留学归国的人才将这些影响带回他们的祖国,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如英国不仅拥有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而且通过积极措施(如设立Rhodes奖学金等)选择性地支持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留学英国,影响多个国家精英的思想形成,进而影响世界格局。美国也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吸引一大批外国优秀学生和潜在领袖人物赴美学习、进修。
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国家的精英人才就会有相当部分是外国的大学培训出来的。其中相当一些人内心可能存在学生心态,不能在心理上具有充足的自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所有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即所谓软环境)。因此,这些大学都能够持续、稳定地产生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年轻人才,而不是昙花一现。我们认为,上述两点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须追求的目标。
无论清华,还是北大,虽然有出色的本科生并在某些学科取得了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但都不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没有一支强大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而且支持世界一流教授队伍的体制及政策尚待完善。国外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来强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应该转而用国内标准来减轻我国大学的压力,而应该直面现实,制订有效的政策和方针,确立必要的策略,奋起直追。综合性大学,应该在多个学科拥有世界级的领袖和领军人物,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要能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教授、竞争学生,而不能用国内授予的种种荣誉来代替国际标准。特色型大学,则应该在某些领域或者方向上领先,而不是求全、求大。
我国必须奋起直追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全方位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百五十年前,美国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其大学实力远在欧洲列强之后。在随后的一百年里,美国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国力,全力发展其大学体系。五十年前,美国高等教育已经称雄世界,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我们认为,从当今的历史条件及我国海外人才的储备情况来看,我国有可能用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走完美国高等教育一百年崛起的历程。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大学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教授队伍和科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个别学科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但整体教授队伍的水平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鉴于我国大学及科研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研究领域领先的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工作,让他们在国内一流大学全面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同时,我国应该大力吸引学术水平世界领先的最杰出的博士后及助理教授水平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国内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让他们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为了保证世界一流人才的引进,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得力政策,为他们创造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的竞争力。应当指出的是,为了保证这些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科研教学育人工作的顺畅展开,我国大学必须改进现行的行政体制甚至制定崭新的行政体制,并配套相应政策。
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1931年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经指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我们期望,社会各界能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开展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丰捷组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