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海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9 2:40:7
评论:杨帆教授真的没责任?
 
拥有经济学家头衔、教授职衔的杨帆先生,在课堂上和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想不促成一起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几乎不大可能。学生当场逃课,教授有没有权力制止、该不该说粗话并拽学生的书包强留学生——由此衍生的“杨帆事件”,无疑给法学界和教育界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亟待进一步思考。
 
杨教授生气,不是没有他的道理。一直觉得自己的自由度还不够多的中国大学生,将我行我素当做一种张扬个性的权利,上课迟到、早退,如入无人之境;课堂上无视老师的存在和别人听课的权利,交头接耳;考试违规,以作弊蒙混过关;抄袭论文,被发现后可以跟老师“理直气壮”要“体面”的分数,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时下的大学生素养很成问题。
 
杨帆对学生不争气的行为感到生气并制止学生,是恪守教师职业责任的表现。不过,尽职是一码事,尽职过程中出现的偏激行为则是另外一码事。作为一个轰动全国的事件,杨帆教授坚称自己“不仅没有责任,而且还有巨大贡献”,窃以为有些言过其实矣。
 
中国传统的教化理念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目前,一些大学生缺乏教养,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一句话就能否认或推脱的。杨帆劝阻那个女生离开教室,是尽责的表现。但是,他发火并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进而用准暴力手段来强留学生,这些言行已经超出了一个教师应有的权力,这个时候再辩称自己没有丝毫的责任,并且将“贡献”拔到“巨大”的高度,也许杨教授本人信,其他人相信吗?至少,同样是教师中之一员的笔者,则心存疑虑。
 
传道授业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学生厌学,固然与他们自身的因素有关。当老师的,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是其天职。同时,老师也当保持一种危机感。笔者每次接手一个新教学班,开场白总喜欢引用《论语》中记述曾子临终前告诫学生的话,当老师的每天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唯如此才可能少些误人子弟的大错误。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当老师的在制止的同时,更需反思自己的不足。诚如网友所说的那样,“杨帆事件”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还是老师水平低,上课没有吸引力”。“高校老师讲课太死板,跟不上时代步伐,师生之间形成的代沟,只有靠老师用新知识去填平!”
 
学生课堂上拂袖而去,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要么是自己临时有事,不得不离开;要么是对教师授课效果不理想的有形抗议。面对这样的尴尬,当老师没谁会觉得很有面子。此时此刻,设法讲好课,比强迫学生“陪课”更明智。“不要一味地指责别人怎么样怎么样,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你也检讨下自己。”这句话,是对包括杨教授在内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句善意批评,我们该虚心接受。
 
一起不愉快的事件,当事双方通常都有责任。拒不承认有错,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希望杨帆教授在消气之后,反省自己;在下个学期授课时,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渎职性质的交易,而是言传身教影响出来的。对一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来说,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困难。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