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长文 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1 2:32:24
《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书评:所有人的物理学
 
提起美国著名学者阿特·霍布森教授的《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一书,相信美国的大学生无人不知吧!毕竟,作为一本大学文科学生的物理教材,美国有将近130所以上的大学都使用它,受欢迎程度极高。如今,此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翻译成中文,走入了读者的视野。

 

 
物理学也可以充满艺术气息
 
据霍布森教授的朋友、北京大学物理系赵凯华教授介绍,霍布森教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曾在北得州大学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来又从堪萨斯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知识的积累使他博学睿智,艺术的陶冶又让他富有激情,这本书中就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跳动着睿智的美妙音符。
 
霍布森将原本很枯燥的物理学知识阐述得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生动活泼,既引用了有趣人物的名言,又在叙述中透露出幽默;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既专注于物理原理和概念的讲解,又联系实际,关心生活,关注社会性问题;既线索分明地讲述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又探讨物理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可以说,这本书集专业化与艺术化于一体,系历史叙述和现场感于一线,是一本充满了艺术气息和人文品质的物理学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第二版在2001年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隔数年,这本书的第四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赵凯华教授倡议把该书译成中文,组织了这一项目,并为这一版中译本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北京大学物理系的秦克诚教授和另两位译者刘培森与周国荣教授共同翻译了这本书,他们艰苦的工作使得译文忠实流畅,表述通顺准确,语言恰切规范,堪称物理学外文翻译的大手笔。
 
学习物理学的几个理由
 
科学是“大自然与心智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必要的。作者力图建构一门“所有人的物理学”,利用物理学这一自然与心智的桥梁,让所有人参与对话。
 
著名科学家萨根说过:“生成一个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却很少有人了解和科学技术有关的事物,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从物理学的重要性来看,“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今日世界的民族之林。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赵凯华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
 
从教育角度来看,科学素养指“科学的价值、哲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并强调科学的认知过程”,是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对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对人生哲学的培育,对某些领域特别是为领导层提供科学方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公众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践行素质教育,接受科学教育是必需的。
 
霍布森教授得知该书在中国出版,十分高兴,他专门为本书纂写了中文版序言,序言中写道:“每个学生都需要具有‘科学素养’,他们应当理解科学的工作机制,他们应当理解迷信和伪科学的害处,他们应当理解科学的主要事实和原理,他们应当能够阅读报章杂志上的科学文章,他们应当理解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和其他与科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并且他们应当终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
 
提到这本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赞不绝口,他说:“该书的作者说这是‘所有人的物理学’,确实,此书对提高一般公众的科学素质也是适用的。”何祚庥专门提到赵凯华在序言中写到的“科学技术已经赋予了人类强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正确地掌握科学技术应用的方向,以有益而无害的方式使用这种力量。这就需要公民接受科学教育,具备起码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有所了解,因为无知和盲目地使用一种巨大的力量必然会带来灾难”。何祚庥说:“赵凯华所写的这些真知灼见,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原作者撰写这本书的主旨。”
 
科学的理念比物理知识更重要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别出心裁,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探索出与众不同的写作思路。
 
首先,霍布森教授在书中的每一章都设计了“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小节,比如如何知道“地球是圆的”、“黑洞存在”、“时间旅行是可能的”、“空间是弯曲的”?这些“怎么知道”注重格物精神与探究意识,避免了理论的空洞,正如物理学家帕格尔斯所说:“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作者不仅告诉你物理的神奇,而且让你体验到如何神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何知道比知道更重要,知识也并不只是让你相信它的存在,而在于如何相信。
 
其次,作者还有意避开数学和方程式,注重概念的阐释和原理的运用,着意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突出社会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问题。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说:“环保问题的根本是科技和教育问题,让大家知道怎么用科学的观点来对待环境问题,教育全民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明白环境必须要与人和谐相处,各个学科的教育对环保都有责任,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也应该对环保这方面进行教育”。
 
然而,该书并不是物理常识和物理概念的拼凑和累积,作者用能量概念统一了全部物理学,以能量、后牛顿物理学、科学的认知过程、物理学的社会联系这四条线贯穿了本书的内容,统一了主题。他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贯穿了整本书,旨在培养一种理念,教给读者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物理学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在巴黎用喷雾器喷洒一次香水会使同温层里一种看不见的气体受到破坏,从而在远隔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和未来的几代人中造成皮肤癌致死和物种灭绝。”
 
——本尼迪克(蒙特利尔臭氧条约的美国首席谈判代表)
 
让人难以置信而又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问题本身及其解决途径都与科学技术及物理学密切相关,如电磁辐射与臭氧空洞、全球变暖,相对论与核恐怖主义、技术风险等。
 
作者告诉我们这些社会问题关系到每一位公众的切身利益,开展对公众的物理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要求。因此书中将物理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相联系,如恐怖主义、臭氧枯竭、全球变暖、污染、贫穷、核武器、人口过多、水资源短缺、物种灭绝、技术风险等。
 
作者还对伪科学提出正确的判断方法:“如果一个理论不能接受观察的检验,它就不能告诉我们有关这个可观察的宇宙的任何东西,那么它根本不是一个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必须由观察结果检验,而观察结果可以想象是可能和理论抵触的。”他列举了一些伪科学命题,如占星术、百慕大三角、炼丹术、金字塔魔力、法轮功等等,并一一作了反驳。何祚庥对该书揭露伪科学特别是将法轮功列为伪科学十分赞同。
 
此外,作者还讲到,物理学的变革会给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哥白尼天文观之于中世纪宗教观,牛顿世界观之于平等观、运动哲学,原子论之于唯物主义哲学,后牛顿物理观(相对论、量子论)之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熵的运用之于信息论、博弈论等等。可以看出,物理学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和辐射是显著的。
 
由于我国的国情,进行文科物理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环节也许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说:“目前我国文理分裂比较严重,造成文科生学习科学的困难和隔阂,但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文科物理课程。教育改革的路还很漫长,这本书被翻译到中国,对改变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种尝试,为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文科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平台,对教育改革也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何在中国推行和使用这本书,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使其顺利地嫁接到我国,还有待科学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科学时报》 (2008-9-11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