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顾晓鸣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1 2:54:37
顾晓鸣:提倡“通物”教育
 
前不久,在上海博物馆召开的“博物与学校教学”研讨会上,传达出一条令人深思的讯息:我们的学生有很强的文本分析能力,但是遇到生活中具体的事物的时候却“笨”得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在我的大学教学中其实一直有所体会,而这正是所谓“信息时代”的认识和宣传带来的一种副作用——“信息”、“资讯”、“体验”等等似乎已经取代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农业工业等生产的“物”本身,成为生计和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东东”,而物质本源意义上的“东西”反而在不经意之间被忽视了。
 
其实,这件事早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已为有识之士所警觉,所以,权威的国际科学出版社出版了Why Matter Matters(大意:“为什么不能把‘物’不当一回事”,用的是同词根的双关语)。因此我在2000年新世纪第一个月就发文提出,我们是处于“两个地球”的:一个是虚拟的信息和文化的地球;一个是实体的物质和材料的地球。然而,因片面强调信息、片面以卷面考试分数为录取的门槛等,学生脱离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重“文”轻“物”,五谷不分,五金不识,作为选修课的“通识”课程多半是文化知识类的,课外和校内社团活动也以非“物”非“物的生产”类的事项和活动为主。久而久之,学生脱离“物”而不知“物”,不接触“物”而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对“物”的好奇和探究心。深入分析下去,可以发现,这些年来,多半中学毕业生高考志愿集中于金融、新闻或计算机之类,除了有盲从热点的因素外,也有着我们教育中“物”的教学之缺失这样一个原因。
 
而今天的世界,由于石油、粮食等能源、材料、物资的问题之突现,“信息时代”和所谓“第三次浪潮”的判断的片面性也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世界已然进入了“新物质时代”,能源、材料及其反面的减排和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和灾变问题,都已超过IT甚至BT(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最前沿最紧迫的课题。“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高度被人们重新加以认识。因此,我们的教育中,适时提出“通物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此,我在此次研讨会上提出,正如中国先人在古老经典《周易(传)》中所说的,“物相杂,故曰文”,科学的文化理论的核心是“文”与“物”的关系,博物和博物馆中的“物”积淀和展示着人的文化特征和历程,人类文明的成果。“通物”,不但需要我们从小就关注“物”及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且,更要以各学科在人类“物”的创造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各学科理论方法论,和不同民族文化在不同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野,来分析“物”,透视“物”,在一切自然之物和人工之物中,晶析出相应的人类智慧和一切非物质文化的成果,包括成形的知识和信息,也包括不成形的心智模式、人生态度和行事方式。因此,“通物教育”要在弥补学生对物的重视和认识不足的同时,塑造新一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全新模式。从更深的层次说,当物理学家已在为“精神”和“灵魂”寻找“物”理基础,暗“物”质已成为现实世界研究的前沿的时候,用“物”来整合文理各学科,有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邃的前景。
 
本文还只是“文”化而已,如果能转化为众人的实践,那就叫做另一种意义的“物化”了。由此可见,“文化”,“文化研究”,“文化产业”,讲了那么久,真正要突破,绝对在于其如何“物化”这一环节;而作为“文化单位”的大学,加强文化之“物”化,难道不正是其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吗?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