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高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4:6:4
再探罗布泊
08东方道迩罗布泊大型综合科考公布初步成果
 
         随着罗布泊地区环境的恶化,人类逐渐退出了这一区域;随着钾盐矿的开发,人类再一次进入这里。罗布泊荒原究竟会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罗布泊,一个充满悲情的地方,湮没了几千年前璀璨的人类文明,并在最近的百余年间持续吸引着科学界的关注。
 
罗布泊掩埋了什么样的文明形态?罗布泊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历程?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到了终极状态吗……11月25日至12月18日,2008东方道迩罗布泊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再次深入这片广达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对罗布泊地区的地质演化、沙漠地貌、干旱气候等15个专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日前,考察队第一时间公布了初步结果,增加了人们对于罗布泊的新认识。
 
一次开创性的综合科学考察
 
2005年5月,以“罗布泊地区环境变迁和干旱区未来发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4次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与会43名专家学者发言踊跃,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罗布泊地区所蕴涵的科学问题亟待进一步的科学考察来廓清。
 
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前主席刘东生对新的罗布泊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充满期待,并指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是干旱区环境的一个缩影,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满意的答案。”
 
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准备,作为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的延续,2008东方道迩罗布泊大型综合科学考察于今年11月正式启动。
 
“无论从考察队的人员规模和专业设置,还是从探测手段的先进程度来说,本次考察都开创了罗布泊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先例。”本次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告诉记者。
 
来自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遥感研究所以及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3个单位的29名专家参加了本次考察。
 
考察队采取分批进出的方式,从新疆库尔勒出发,先后考察了小河墓地遗址、新古城遗址、塔里木河中下游等,最后抵达甘肃敦煌。本次考察历时24天,行程4000余公里。而卫星遥感和雷达测试等先进探测手段的应用,为科考队取得新的成果提供了帮助。
 
发现人类活动新遗迹
 
上世纪初,斯文·赫定和贝格曼先后发现了楼兰古城和小河墓地遗址,初步揭示了这一地区昔日文明的繁盛状况。然而,在长达一个世纪里,两处遗迹孤零零地存在于沙漠瀚海,让人难以全面认识其文明形态。
 
考察队根据辨识卫星图片,分别在小河墓地和楼兰遗址附近发现了古城遗迹和农耕遗迹。
 
11月下旬,科考人员在小河墓地西北6至7公里处实地考察时,证实了卫星图片上显示的一个古城遗址。遗址面积约为200米×200米,残留的墙基部分被流沙掩埋。考察人员还在遗址内发现了纺锤、磨盘、五铢钱等遗物,证实这一遗迹为汉晋时代遗迹,暂定名为汉晋4号古城。
 
科考队员、新疆生地所研究员艾里西尔·库尔班说,汉晋4号古城与小河墓地之间的步行约一个小时左右,符合人们祭祀墓葬的习惯,如果能够进一步判定两者同属一个时期,就可以确定它们分属这一时期当地居民生活区和墓葬区的关系,为小河墓地周边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楼兰古城附近的农耕遗迹同样是科考队员在实地探查卫星图片显示的可疑形状时确认的。这一遗迹位于楼兰遗迹东10余公里接近孔雀河的位置,存有“目”字形和椭圆放射状两种人工灌溉痕迹,干、支、斗、毛各种灌溉渠系依稀可辨。由于地表风蚀严重,科考人员尚未发现耕作土壤残留,仅对现存土壤提取了样本,期望能发现种植作物的直接证据。
 
据夏训诚介绍,楼兰遗迹发现以来,仅存300米×300米的古城,它的地位究竟是古楼兰王国的都城,还是普通兵站,抑或是屯田所?由于周边缺少考古旁证,因此学界存有很大争议,新农耕遗迹的发现或许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实际上,在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人类文明遗迹中,小河墓地距今4000年左右,而楼兰古城则距今2000年左右,两者出现长达2000年的断层。这一期间,罗布泊地区的人类文明消失在何方?
 
南京大学教授王富葆将罗布泊地区近万年尺度上的环境演变共划分为8个阶段,认为在距今3000年到2000年之间,罗布泊曾出现过一个干枯期,致使古代人类文明在这里消失。
 
科考队成员、新疆生地所研究员穆桂金在罗布泊湖盆进行了剖面分析,在地下1.6米左右发现了新的盐壳,并测定这个断层上沉积物的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从而印证了上述判断。
 
“由此肯定,罗布泊地区的人类历史是和其干枯期紧密相联的。”王富葆说。
 
据介绍,清末以来,罗布泊地区经历了一段环境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1921年,塔里木河最后一次改道,向东流入孔雀河,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逐水而居的罗布人,随着塔里木河的干涸迁徙,留下了新老阿不旦、英苏村等地标,见证了罗布泊地区近百年来的水系变化。
 
今年12月初,考察队在当地干部的指引下,对台特玛湖东侧沙漠深处新发现的大面积村寨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经GPS定位卫片判定,这一遗址分为东西两片,东片存有11户房屋,西片存有8户,俱为芦苇墙结构,遗址中发现了残破渔网,可以认定当时居民以渔为业。根据在此捡到的清代道光钱币,初步可认定系清代后期遗址,时代早于新老阿不旦,当时应为台特玛湖盛水期的湖畔,居民与阿不旦居住的罗布人属不同部落。
 
夏训诚认为,罗布人村寨新遗址的发现,将对认识这一区域罗布人的生活状况、迁移历史和塔里木河近百年环境变迁提供新的证据。
 
环境速变与“大耳朵”形态有新认识
 
罗布泊何年干涸?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罗布泊在上世纪30~40年代已经干涸;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1972年,塔里木河在英苏一带断流,因此罗布泊的干涸年代应当在上世纪70年代。
 
本次考察队中78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为罗布泊干涸年代提供了新解证据。1959年,赵济作为新疆综合考察队成员,带领一个小组,乘坐橡皮船在孔雀河进入罗布泊的河口地带进行了水深测量。本次考察中,他带来了当初考察的照片,并对照指认了当年的考察现场,证实1958年塔里木河大洪水在罗布泊区域形成了浩大的水面,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
 
专家指出,由于1958年后在孔雀河修建了两个水库,截留了上游来水,因此罗布泊在1962年完全干涸,体现了干旱区水环境突变与速变的特征。
 
夏训诚指出,罗布泊是一个宽浅的湖面,根据考察队测量的结果,从目前罗中钾盐矿至四叉路口,东西距离长53公里,而高差只有3米多;对照博斯腾湖年蒸发水面能够达到1米的事实,可以判定在没有来水的情况下,罗布泊是有可能在3年内蒸发干掉的。
 
罗布泊干涸以后,美国公布了“大耳朵”状的卫星图片,为学者研究罗布泊提供新的依据。普遍认为,卫片显示的“耳轮”上7条黑白相间的轮廓是湖水逐步退缩的痕迹,“耳孔”是湖水最后退出的洼地,“耳垂”是孔雀河注入罗布泊的三角洲。考察队对“大耳朵”形状进行了深入观测,得出了出乎意料的结果。
 
在卫片中,“大耳朵”的“耳心”部位与一块明亮的三角地相挨,中间形成了一道深色区域。艾里西尔·库尔班判定这应该是罗布泊东湖的堤岸。在考察中,他们一个小组驱车从湖心前去探查。但直到GPS显示他们已经越过“堤岸”三四公里,也没有看到明显的湖岸,眼前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蜂窝状盐壳。
 
“我们对卫片‘释疑’的结果感到有些失望。”艾里西尔·库尔班说,“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能够对卫片显示的三角地作水准高程测量,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肯定这里确实存在堤岸,也不能肯定罗布泊确实分为东湖和西湖。”
 
参与考察的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黑白相间的“耳轮”部位选取了8个点,通过雷达测试,对这一地区的地下水位、含水沙层和地下5至7米的组成物质进行研究,发现卫星图片显示的色调与地面含沙量、地面含盐量、地面湿度以及地下水水位有关。
 
夏训诚说,对“大耳朵”各组成部分的成因及其演变中的地位,尚待对地质样品的分析结果出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判识。
 
罗布泊荒原的未知未来
 
随着罗布泊地区环境的恶化,人类逐渐退出了这一区域;随着钾盐矿的开发,人类再一次进入这里。罗布泊荒原究竟会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作为考察队的首席科学家,夏训诚对于罗布泊地区有着“四个中心”的认识,即中国乃至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的积水积盐中心、沙漠分布和沙尘暴活动中心和古代文明中心。
 
“在本次考察中,当地政府的官员为‘四个中心’增加了一条——罗布泊即将成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经济中心。”夏训诚说。
 
罗布泊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部分属于若羌县。近年来,矿藏资源的开发和红枣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若羌县的开发进程。2003年,中科院学部组织了“新楼兰工程”咨询活动,提出了积极推动若羌改名楼兰市、申报罗布泊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罗布泊自然博物馆、加快塔里木盆地东南经济开发的建议。随着哈密至若羌公路的即将开通及未来4条铁路汇聚若羌,若羌县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枢纽地位隐然可见。
 
然而,本次科学考察发现,罗布泊荒原生态环境仍处于严重的退化之中,给这一区域的复兴蒙上了一丝阴影。
 
在阿其克谷地,大量植被死亡,原来生长着骆驼刺、芦苇等的沙包退化消亡严重,沙漠活化,以前常见的野骆驼数量减少。在南湖沙漠以北,1980年竖立的彭加木纪念碑部分被流沙掩埋,说明沙漠已向北扩展了100米。1990年6月份开挖的一条从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的渠道,已经被沙子填埋。2004年小河墓地考古营地上扎起的铁丝围栏,被1到3米的新沙包掩埋……
 
科考队看到的景象说明,罗布泊荒原现代生态环境变化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夏训诚说:“这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具有很大的警世作用。”
 
一次大型的综合科学考察结束了,后期成果正在加紧清理之中。在考察揭示出更多科学问题的同时,罗布泊荒原的未来或许也能够逐渐变得明朗。
 
《科学时报》 (2008-12-26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