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8-12-23 9:10:51
推动中国高血压治疗专业化
2008年中国高血压学科疾病诊疗规范与发展策略论坛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镜在在2008年中国高血压学科疾病诊疗规范与发展策略论坛上。摄影:王丹红

目前“我国估计有2亿高血压患者,是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专家和卫生部门领导就提出了‘让高血压低头’的口号,但至今没有实现这个目标。”
 
“长久以来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残疾率高,知晓率底、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 ,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关专家没有很好联系起来,工作的系统性、组织性、条理性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工作重复、资源浪费和时机延误等。”
 
2008年中国高血压学科疾病诊疗规范与发展策略论坛1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镜在会上谈到中国高血压治疗的情况。
 
“我国高血压患者很普遍,但治疗非常不专业;高血压控制不下来的原因很多,其中医师是关键原因。”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余振球说,“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组织召开,目的就是讨论诊疗方法,促成高血压治疗的专业、专科化,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
 
让高血压低头
 
人类对高血压的认识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
 
从 1773 年开始注意血压到 1896 年能方便地测量血压;从 1827 年想到高血压的危害到 1933 年确定高血压病;从 1856 年提出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到 20 世纪 50 年代确定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从 1904 年抗高血压治疗改善症状到现在证实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高血压诊疗的每一步历程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探索。
 
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当时全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就是说在治疗人群中也只有1/4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而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控制。为什么?
 
“这一点,临床医师有一定的责任。”余振球说,“因为高血压是一类专业性很强的复杂疾病,一方面,很多疾病如肾上腺腺瘤、甲状腺机能亢进、肾炎等都能引起高血压;另一方面,高血压也能引起很多病,并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甚至致残。但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血压只是被当作一个疾病放在心血管内科或肾脏内科诊断,医师没有从专科的角度去分析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打铁本身要硬,医师必须要学习,接受培训和教育。”
 
赵光胜从事高血压研究50余年,他于1957年创办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提出“降压、纠正机体平衡失调和巩固疗效三者同时兼顾”的高血压防治指导思想。他在本次会议中说:“高血压的研究和治疗是分不开的,现在的问题是研究与临床太脱节。应该了解过去几十年我们做过什么工作,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放弃,没有继承,怎么创新?”
 
赵光胜强调,中国高血压学应该走临床与研究相结合、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过去高血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创造出新方法,走出中国特色的高血压学科道路,在这一点上,临床医师大有作为。
 
控制高血压 治疗早期心脑血管疾病
 
在2005年5月召开的第20届年会上,美国高血压学会发布了高血压的新定义,指出在血压持久升高以前,早期高血压病已经开始,“多种原因引起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新定义鼓励医师更早考虑高血压病的诊断,以及心血管病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控制。
 
余振球解释说,当心脑血管出现早期损害甚至影响到功能时,由于没有症状,患者不会去主动找医师,所以心内科、肾内科或神经科医师没有机会接触到早期的心血管病患者,这也提不出这个观点,但高血压专科的医师能提出来。“我们的责任就是和社区医师一道,筛选出心脑肾已经受到损害但还没有临床表现的早期心血管病人,对他们进行早期的干预性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为了人民健康必须早期发现心血管病。”
 
实现专业化防治

在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余振球主任在为病人诊断。摄影:王丹红 

1993年,余振球提出高血压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2003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创办高血压专科。目前,全国各地医院相继建立了近20个高血压科、高血压病房或高血压治疗中心。
 
2008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该省的第一个高血压专科,做了10多年心内科诊疗经验的李英主任医师出任高血压科主任。谈到转高血压科专业的原因,她说:“其实,在心脏科或神经内科也好,伴有症状的心脑血管疾人常常已是病程的晚期,这时医师只能对症处理,组织器官的损害无法逆转了,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已受到伤害。我曾到日本研修冠脉介入治疗的高新技术,学习后才知道这种技术没有想像的那么好,病人要承担相当的风险,医师也付出很多,国家也要花很多的钱。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是由高血压导致的,因此从高血压着手对病人进行前瞻性干预,从源头上开始治疗,既经济又能防治灾难性后果,这是一种责任。”

在2008年中国高血压学科疾病诊疗规范与发展策略论坛上,李英向赵光胜请教。摄影:王丹红 

余振球认为全国医院设立高血压科的不足20个,这远远不够,他呼吁在不久的将来,高血压科能普及到县级医院,像呼吸科、消化科、内科、儿科等一样平等设立高血压科,实现高血压科疾病规范化诊疗。
 
在做了20多年的心血管科临床医师后,浙江省医院的唐新华发现“心脑血管病人越治越多,因为许多人在疾病早期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10多年前,她到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将主要精力用于高血压的研究和社区高血压的防治上,积极推进将体检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她在本次会上报告说,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城市社区医院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率达到85.5%,血压控制率达到32.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7%和6.16%,最受益的是老百姓,医疗费用也大大降低。
 
余振球赞赏唐新华的努力,他说,我们需要和社区医师一道,希望在病人的临床症状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将他们筛选出来,进行早期干预性治疗,防止疾病发展甚至恶化,“以前是症状指引病人到医院,现在是检查结果指引病人到医院。”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全国20余位高血压科主任和相关专家作专题报告,近800位相关临床医师参加会议,会后报告内容均放在中国高血压网上。余振球将这次会议比喻为“全国高血压治疗专业化的启动会”。他说:“我国省市级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和专家们以及各内科专门从事高血压防治研究的专家,是现在高血压防治中的生力军、先遣军,既是科学家,也是探险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