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廖文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8-10-28 9:5:2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50周年 铸国防基石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风雨兼程走过了50年。
 
唯有自主掌握战略高技术,才能掌握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主动权
 
1958年10月28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序幕正式拉开。
 
就在原子弹研制初期,正遇上全国自然灾害,科研试验条件和科技人员的生活保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原科技委主任陈裕泽深情地回忆说:“我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要使中国人的腰板硬起来!”
 
中物院人清楚地知道,战略高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唯有自主掌握,才能将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964年10月16日,中国人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核武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科技发展道路。
 
历史将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合力,将铭记伟大的“两弹精神”
 
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名字:
 
王淦昌,柏林大学博士。1961年4月,当二机部部长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请王淦昌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时,王淦昌郑重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一诺千金,谈话的第二天,王淦昌就到二机部九局报到。从此,他化名为“王京”,隐姓埋名17年。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烈士。1968年,在赴青海筹划武器试验工作后去北京汇报时,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前失事。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将公文包紧紧搂在胸前,包中的机密材料得以完好保全。
 
邓稼先,26岁取得美国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刚9天,他就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于敏、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这里,诞生了9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建院初期,除了知名科学家,国家还选调了200多名杰出科技人员,并从重点高等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科技队伍。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为了验证一个重要数据,科研人员凭借4台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用半年进行了“九次运算”,计算的稿纸堆满了仓库。
 
核武器研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中物院为主导,参加研制建设的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书写下一段段协同攻关的传世佳话。
 
历史将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合力,将铭记伟大的“两弹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中物院前进的不竭动力,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
 
谁抢占了战略高技术,谁就抢占了和平与发展的主导权。
 
改革开放后,中物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6年7月,我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暂停核试验。
 
中物院院长赵宪庚说:“在禁核试条件下保持我国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根本出路就是立足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中物院不断拓展新领域,形成了核武器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多元发展格局。
 
“这里始终是我的牵挂。”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实验室工作的李剑峰告诉记者。如今,44岁的他已经是流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而与他一样的一批年轻人正成为中物院的新生力量。
 
中物院党委书记张克俭说,“今天,中物院人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己任,将继续突破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