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蒋毅坚 赵一夫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8 2:1:33
蒋毅坚、赵一夫:高校要从多角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大学在这中间的作用不言而喻。
 
何为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一个新名词,其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包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奋斗的合作意识。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说非要大学本科生做出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条途径培养创新人才
 
在笔者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三条途径。两个方面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条途径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大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新实践可以包括创新性实验、选择或参与导师课题、科技竞赛、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等不同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实践,创新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积累养成,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会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没有创新的实践,就不会产生创新人才,也不可能发现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所以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同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为此,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宣展科技史和科学家事迹、举办高水平系列学术报告等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
 
教学相长,师生应同步发展
 
同时,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实践表明,在现代高水平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已日益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教师从事科研,可以将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探索性,同时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有切身的科研体验,又可以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建立的科研基地,也可以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可以成为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力量,使学生感受创新的文化。
 
反过来,教师通过教学,可以使他们的知识基础更加牢固、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流畅,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发现人才。今后在高水平大学里,教学不过关的教师不应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一名好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关键,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
 
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而言,以下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尤其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尤为重要。
 
第一,创新与科学基础的关系。强调创新不应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这些因素构成了创新的雄厚基础。强调科学基础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面向创新的教学应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科技发展的规律,体现创新的价值取向,将创新教育观念渗透到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要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恰当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二,均衡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评价和选拔创新人才的标准。各门课程成绩都不错、无偏科是优秀学生,但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其他课程成绩平平的学生未必不是创新人才。
 
现行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大多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来选拔,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规定了录取的总分和单科的最低分数线,前者有利于均衡发展的学生,后者不利于单科有缺陷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建设创新型国家,无论均衡发展的人才,还是个性发展的“英雄”都有用武之地。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给这些学生机会、给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
 
第三,尖子生与普通生的关系。同一个班里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素质有差异,学习情况也会不同。在保证完成教学总体任务和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因材施教,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未必实践能力不强,未必不能成长为创新人才。对这部分学生,一是要多鼓励、多引导,发挥他们的长处,给他们以自信;二是在资助科研课题、组织科技竞赛、评定奖学金时要重能力不只重成绩,尽可能保证足够的数量和覆盖面,给每个学生机会,把各个方面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第四,追求成功与宽容失败的关系。创新是快乐的,但创新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创新性越强,风险就越大。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同样为创新作出了贡献。敢冒风险、敢于面对失败,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我们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创新空间。目前,学生的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在规定的时间、承受着就业压力的环境下完成的,迫使大多数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客观上抑制了创新。笔者所在学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科技探索课题时提出一个口号,叫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学生自主选题申报,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调整研究内容;立项评审时重在看有无新想法;研究过程中给予自由发挥的平台和空间;验收时并不苛求结果,重在考察过程,对于那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或没有结果的课题,只要能够详细说明研究的过程、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样算完成课题。“宽容失败”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研究的全过程都有教师的指导。
 
《科学时报》 (2008-10-28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