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综合
破除唯SCI需要哪些举措?

【赵斌:造就好的科学家,除了SCI,还有啥硬核的方式?】
如果一些科学家,他工作中的教学部分比他们所发表的研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更大,这也是好的科学家。

【陶涛: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工作台账】
一句话十五个字,分类全指导,学业全周期,精细化管理,简称“两全一化”,核心观点是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工作台账。

【黄玉源:关于不唯论文数,鼓励登“三高”论文的问题思考】
应该说,不管论文登在哪里,只是评审时不看论文数,不看是不是SCI即可,采用代表作评议为主时,用1至5篇的代表作论文,代表作不管是在什么期刊刊登的都可以。只看其内容、研究的上述需要看的新的、好的进展,重要的进展,科学发现、发明,理论的突破,或者在理论和应用的意义和价值即可。

【彭渤:破“唯SCI”关键在破“唯至上” 】
应该说,科研需要SCI论文,帽子需要SCI论文。但当所有类型的帽子、各种级别的帽子都以SCI论文为追求目标时,就形成了“SCI论文则帽”,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汪晓军:对于SCI论文只要去掉“唯”】
SCI论文,可以作为年青的科技工作者用于跨门槛的手段。但在高校,或专业科研院所,已升到副高职称,特别是已升到正高职称,仍将自己研究主要目标为发表SCI论文,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钟定胜:改进科技评价和提高科研效率的两个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
在尽可能地全面公开透明的机制下,不仅水货专家很容易现形,对有学术水平但做事不公正的学者也是极大的监督和制约,会有助于倒逼其不得不更加慎重地和公正地进行学术活动和学术评价。

【喻海軍:破SCI之后,成果开放共享也是重中之重】
除少数涉密项目,对于由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项目的研究内容、经费和成果(包括报告、论文、专利、技术方案、模型软件)等在项目结题验收后都应入库共享,接受大众和全体同行的检阅,比如研究人员用国家经费开发了一个行业模型,那么就应该强制要求这个模型软件对社会公开,模型的好与坏,自然就有人知晓。

【王立新:破SCI之后,立“境外评审专家库”是重中之重】
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赵斌: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SCI这个曾经在中国科研历史上帮助消灭特权和歧视的先锋,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成了营造特权的帮凶,而对人才的歧视又变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出现。所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打破特权、消除歧视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黄玉源:为何看论文要看其内容及质量而不是其他】
我们要抓紧恢复我国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改掉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那样的学术形态,构建一个安静、和谐,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不断潜心探索各学科的理论,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和规律,在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安心、静心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和发展。

【贾玉玺:六谈智能+X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牵着牛鼻子走】
我们的多年切身体会是,论文、专利、生产实践是协同增效的,长远看缺一不可。

【秦四清:期待“卓越科研至上”时代的来临】
卓越科研包括高创新性和原创性工作,其能极大地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促进社会发展。有志研究者应以此为导向攻坚克难,而不是做“跟风式”科研以追求发表高大上论文为目的。

【蔡宁:关于教育部科技部文件的思考、建议和提醒】
一定要避免否定一切量化指标的作用。科技要走向世界。先国际接轨,努力实现科技进步,最后在我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前提下,再通过更优化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全世界的科技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马军:规范当前学术评价和管理的思考】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要不断增加科研人员的待遇和水平,对科研队伍要强化管理,动态淘汰和分流,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我们国家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抑制学术垄断,体现学术评价公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