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良:别了,SCI论文数量英雄的时代】
虽然SCI数据库本身是一个检索工具,方便科研人员跟踪学科发展,但是,由于国内科研人员过于重视SCI检索,它对我国学术圈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正面影响,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到了抛弃它的时候了。
【俞立平:关于SCI论文的几点看法】
SCI的真正问题,是在微观评价和考核中,是局部的,不要夸大SCI的问题。如果弱化SCI的评价功能,那么替代手段应该更加科学、公平和规范,一定要早做准备。
【胡懋仁:SCI???】
不管怎么说,那种单看论文数量,或者单看是不是发在SCI或者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一定要改一改。那就是一种懒政,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严重伤害。这样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周浙昆:从我所经历的一次国际考评谈起】
减少科研评价和各种行政命令对科研工作的干扰,将发表论文多少与个人收入脱钩,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引导科技工作者为探索未知世界而发表论文,才能树立一种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学术研究回归初心。
【吴云峰:生产链 (学者、学术、成果、论文、期刊)与评价链(期刊、论文、成果、学术、学者)】
做学术是学者的天职,产出研究成果是做学问的目的,成果写成论文是为了传播与讨论,论文发表于期刊是为了聚焦受众人群,论文与期刊无非就是成果的一种呈现形式与传播方式,原本无错。
【汪晓军:对于SCI论文只要去掉“唯”】
不以发表SCI论文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并不是就不发表SCI论文了,有好的研究成果,当然要发SCI论文,只是不将其作为唯一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科研成果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
【信忠保:从唯SCI论文到唯真学问】
我们反唯SCI论文,并不是说不发表SCI论文,反对的是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反对过度追求数量而回避了关键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段法兵:你发的论文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博士和在读博士,如果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你发表的论文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一开始还是数量有些,慢慢打磨自己代表作。
【王晓峰:让学术评价远离期刊指标,但摒弃“以刊评文”并不容易】
很多人批评SCI是源自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误导了中国科研的发展,他们也清楚SCI只是个工具,工具能发挥什么作用完全取决于什么人在使用,只是不承认罢了。
【俞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文章——若干问题及改革探讨】
“为了发这么多文章,我查阅文献、做实验、思考、写作、投稿、写信与审稿人和编辑交流,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即使我入职贵校,从事应用研究,也能够胜任。”我想,这就是发文章的教育意义吧。
【王善勇:老外如何看SCI?】
我参加过一些美国的基金评审,评奖,发现美国的学者通常用的Google Scholar 上的数据,包括论文发表数,H因子等,并不怎么用SCI的数据。
【王庆浩:SCI终于要降温了】
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没有学科评估,没有人才帽子,没有资源把控,没有发一篇论文就大把大把奖励,没有发篇论文就官帽加身,大家心平气和的做科研。
【李东风:SCI论文不应成为评价科研的唯一标准】
科学是促进社会发展,要把科研引向解决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课题上来,让科研还探索自然的本原,让科学家把关注科学问题放在首位,求真务实,跳出SCI怪圈,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蔡宁:失去的只应该是锁链】
“不要求在报项目或报奖时必须填写量化指标”,不鼓励,不等于反对申请者在报项目或报奖时适当主动展示亮点指标,以作为成果确实优秀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