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核污染源环境示踪与监测的 300 万伏特串列加速器质谱仪 。 地球环境所供图
■孙有斌
2017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第33期所局级领导人员上岗培训班学习期间,我曾有幸参观过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不久前,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我又一次参观了焕然一新的纪念馆。每一次走进这里,都如同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10年左右时间就取得了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它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无限热忱和赤诚之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党的领导是“两弹一星”工程顺利实施的坚强保证。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科技工作者跟随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环境所)持续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和院党组要求,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建制化科技攻关,先后在渭河盆地深地钻探、日本核废水排放监测、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等科技攻关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我们积极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方政府及科研院所等的合作新模式,在党建活动中探寻联合攻坚的切入点,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共促,以党的坚强领导引领保障抢占地球环境领域科技制高点任务顺利推进。
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工程顺利实施的精神灯塔。当年,科技人员怀揣“祖国强盛,吾辈之责”的信念投身于“两弹一星”事业,隐姓埋名数十载,甘心奉献不求回报。今天,地球环境所通过为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组织集体宣誓等方式,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和发扬刘东生、安芷生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如履薄冰,奋发图强”的黄土精神,号召大家扎根西部、献身科学。现在,我们正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前沿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进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以黄土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黄土高原环境响应与安全、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3个主攻方向,替代原有的5个研究方向,着力开展黄土与全球变化相融合的多尺度气候变化动力学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全体科研人员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从“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向助力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需求转变。
协同攻关是“两弹一星”工程顺利实施的制胜法宝。“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与全国上下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密不可分。近年来,地球环境所从地球科学学科自身性质和发展规律出发,针对其涉及学科门类广、研究对象要素繁多且复杂的学科特点,制定了“针对抢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领域科技制高点,必须发挥多学科背景‘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协同攻关战略。我们重塑5个科研团队,结合学科特色下设9个研究组,实行双PIs(双课题组长)运行模式,建立以“产出重大成果+承担重大任务”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极端气候事件、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中华文明探源、核环境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开展建制化研究。我们深化高水平国际开放合作,建设陕西省中亚极端气候“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多次联合科考,以坚实的步伐向抢占科技制高点目标稳步迈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国家队”的一员,我们深知肩上责任之重。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新内涵,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加快抢占地球环境领域科技制高点,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处。“两弹一星”精神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薪火相传,也必将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本报记者唐琳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5-02-2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