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葛家诺 记者 倪思洁
当流感来袭,人类可以选择接种疫苗,也可前往流感不严重的地区躲避。可扎根土地的植物,既无法接种疫苗,也不能逃离疫区,它们该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挑战加剧的当下,如何让作物拥有更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为科学家攻坚的焦点。
近日,西湖大学
学院教授柴继杰团队在《自然》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植物辅助型抗病蛋白(Helper NLR)的激活与调控机制,不仅为理解植物如何应对病原体提供了关键线索,更标志着植物免疫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植物也会“断尾求生”
柴继杰团队研究的内容与植物免疫系统里的“第二道防线”有关。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植物自我保护的“免疫智慧”。
在微观世界里,可以把植物的免疫系统想象成“双层防线”。第一道防线的防御由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发起。这些“巡逻哨兵”的任务是识别病菌表面的“身份标签”,一旦发现入侵者,立即拉响警报,启动广谱免疫反应,将大部分“敌人”拒之门外。
然而,总有一些病菌极其狡猾,它们能向植物细胞分泌一种名为“效应蛋白”的“生化武器”,攻克植物的第一道防线,从而进入细胞。这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聪明的植物会启动第二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被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又被称为ETI。ETI的启动依赖于植物细胞中的“特种部队”——NLR抗病蛋白。它的“火眼金睛”能识别病菌释放的“生化武器”,继而触发局部细胞的“自毁程序”。一旦程序启动,植物将不惜牺牲局部细胞来阻止病原体扩散。
而这支时刻监视病菌入侵的“特种部队”,就是柴继杰团队此次研究的重点。
他们发现,当病菌突破第一道防线后,植物细胞内的“特种部队”会释放特殊的信号分子,它们像一把把“钥匙”,会改变细胞内的“门锁”—— 一类特定的蛋白复合物形状。一旦“门锁”的状态改变,就会被“辅助员”——辅助蛋白感应到,从而触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有趣的是,植物免疫系统也有“刹车机制”。就像汽车需要刹车来避免失控,植物也需要一种机制来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以免对生长发育造成损害。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内还有另一类辅助蛋白,它们像“守门员”一样抢先占据“门锁”,从而抑制免疫反应。
柴继杰表示,尽管他们还没有探明“守门员”出手干预免疫反应的时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会进行负向调控。而这种“激活-抑制”的平衡机制,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策略。
“从宏观角度看,植物免疫的激活-抑制机制是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免疫需要适度,过强会伤及自身。例如,流感时的细胞因子风暴并非由病毒直接引起,而是免疫反应过度导致。”柴继杰说,“植物通过这种平衡机制,既能有效抵御病原体,又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在柴继杰看来,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植物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独特“免疫智慧”。
科研长跑中的平常心
植物有它们的免疫智慧,柴继杰团队也有他们的科研智慧。探明植物细胞中微小的分子变化,靠的就是该团队长达20年的积累与探索。
1998年,柴继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注于研究一种特定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的机制。“虽然当时的研究方向与植物免疫不完全相同,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与植物抗病蛋白相似的蛋白结构。”柴继杰说,“这些经历为我后来研究植物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2004年,柴继杰回国加入北京
研究所,与专注于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周俭民展开密切合作。“我们在交流中发现,植物抗病蛋白在植物免疫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柴继杰由此确定了未来的深耕领域——植物免疫。
在科研领域,植物免疫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早在七八十年前,人们就已知晓抗病基因的存在。1993年,首个抗病基因被成功克隆,此后更多抗病基因被陆续发现。然而,这些抗病基因如何识别病原体并触发植物免疫反应,依然是未解之谜。“而这正是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柴继杰说。
从2004年开始的合作,到2007年的初步突破,再到2013年的重要进展,团队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2019年发现抗病蛋白在激活之后形成的“抗病小体”被认为是植物抗病领域的里程碑事件;2020年进一步揭示了TNL类抗病蛋白的激活机制。如今,团队终于解开了抗病蛋白激活与抑制的双重密码,在传统“守卫模型”基础上提出“修饰自我”模型,将植物免疫研究推向新高度。
科研就是一场长跑。“1年、5年甚至10年没有成果,都是科研常态。要想做好科研就要有一颗平常心。”柴继杰说。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创新,更在于为抗病作物的育种提供重要指导。目前,柴继杰团队已在水稻中展开探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调控辅助蛋白的表达比例,有望培育出兼具抗病性与高产性的作物品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每年有高达40%的全球作物因病虫害而减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超2200亿美元。历史上的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北美小麦绝收等悲剧,均与作物抗病性缺陷密切相关。
“在作物驯化过程中,人们追求高产优势,却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抗病性能。”柴继杰说,“我们的研究为找回这些‘丢失的盔甲’提供了科学地图。”
柴继杰表示,未来,该团队将深入探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免疫的影响。
“实验室的结果能否在复杂田间环境中重现?如何让作物既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柴继杰认为,只有解开这些谜题,才能真正实现“智能抗病”——让植物根据威胁等级动态调整防御策略。
论文评审人认为:“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该信号通路是双子叶植物中最为关键的免疫信号转导路径之一,其功能数十年来一直未被揭示。”
“我们希望未来通过基因编辑优化抗病蛋白,培育出抗病性与产量兼具的新品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柴继杰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521-7
《中国科学报》 (2025-02-1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