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 |
重建塔里木盆地过去8000年水文气候变化过程 |
|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联合国内外学者,借助高精度测年技术,结合中昆仑山高分辨率黄土记录中的粒度、地化元素和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过去8000年的水文气候变化过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与环境通讯》。
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所在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气候极为干旱,其水文气候变化的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全新世(距今8200年至4200年),受副热带西风急流向极地移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的降水量显著减少。同时,由于西风急流轴的北移,更多源于热带夏季风的含水气团频繁深入盆地,导致与盆地高空冷气流相遇,从而增加了夏季暴雨事件的强度。约4000年前,西风急流向赤道偏移,这一变化不仅带来了更多降水,还抑制了夏季风水汽对盆地的入侵,导致水文气候状态发生转变。
该研究揭示了轨道尺度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梯度驱动的大气环流,尤其是西风急流的经向位移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相互作用,在塔里木盆地长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外,研究结果还指出,随着全球变暖,西风急流轴的北移可能加剧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干旱状况。与此同时,强烈的夏季风水汽扩展至亚洲内陆,将进一步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和洪水的风险。(张行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005-w
《中国科学报》 (2025-02-17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