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概念验证现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假如当初没有申报概念验证项目,也许这套设备得推后两到三年才能问世。”近日,北京是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秀在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该公司研制的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设备时说。
为了完成这个概念验证项目,张景秀自筹了500多万元。“如果不是前期有技术积累,这500万元是不够的。”张景秀称自己很幸运,“截至目前,设备的研制过程非常顺利,已经销售了15套。”
然而,这样的幸运儿并非比比皆是。
“概念验证是指对技术成果进行多维度验证,旨在验证可行性,并判断商业价值、评估市场潜力。”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副院长池长昀说,“概念验证处于‘市场失灵’阶段。在该阶段,竞争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风险投资机构不会贸然投资,而技术所有者的自我验证资金又较为有限。”
当下,在转移转化领域,概念验证是当之无愧的热词,通过概念验证,不仅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还可以吸引资本对验证项目分阶段进行投资。然而,概念验证往往需要一大笔资金,并且这一投入可能付诸东流。那么,这笔有风险的资金又该由谁“买单”?
为什么能成功
2019年之前,张景秀对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并不了解。有一次,他带着公司研制的气溶胶激光雷达产品和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站产品,前往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做产品计量认证。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张国城向张景秀透露,他们从国外购买一台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需要70万至80万元,不仅价格贵,而且运维成本较高,每次进行校准或小维修就得支付8万至10万元。
张国城还希望将“空气动力学方法”写入相关标准中,但当时我国没有检验该方法的国产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看到张景秀带来的产品后,张国城鼓励他试试自主研发这一设备。
“如果只做粒径谱仪,不难,但要加入空气动力学技术,不容易。”为此,张景秀一边查阅中外文献,一边四处咨询相关专家,补齐了自己团队在空气动力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研发工作。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印发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实施概念验证活动。
张景秀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项政策,并了解到在2022年度科技成果概念验证项目申报指南中,有一个任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的“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这跟自己此前的技术积累和现在的研究方向非常匹配,于是他决定申请该概念验证项目,并获得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资金支持。
“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任务目标提出,针对病毒吸附在颗粒物上进行快速传播、各种颗粒物来源不明以及传播路径难以监控的问题,研究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测量技术,研制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样机。
张景秀说:“高端精密仪器的研制一般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社会资本很少投资长研发周期的精密仪器研制。”
如何跨过“死亡谷”
“大多数高校的科研成果,都死在没钱、没条件做中试这个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汤鹏翔介绍,“从无到有”的基础研究有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从少到多”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阶段有企业和机构投钱,而从实验室成果到中试产品的技术“从生到熟”的概念验证阶段,就成了两头都不靠的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
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阶段,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2019年10月,“中关村科学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北京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加大了对市场失灵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环节的支持。”汤鹏翔介绍,海淀区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每年提供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希望让更多研发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补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概念验证的提出和实施,国外要早于国内。2000年以来,美国、欧盟、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在研究型大学、公共部门等兴建概念验证中心来实施概念验证计划,推动具有应用潜力的基础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国外支持概念验证计划的资金来自何处?2008年,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启动概念验证资助计划,对每个概念验证项目给予25万新元的资助。2014年,欧盟“地平线2020”概念验证计划实施,单个验证项目的资助金额为15万欧元。2017年,美国宣布42家概念验证中心将获得总额超过1700万美元的支持资金。
“我们于2017年12月启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告诉《中国科学报》,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引进了25个前沿研究项目,其中18个项目各自拿到财政支持的3000万元,后期又累计融资超9.5亿元,市场估值达50多亿元。
“要成功跨过‘死亡谷’,就不能在谷里找钱。”陈东敏说,“政府的资金支持只要精准发力,将概念验证的效果进行示范,社会资本自然就会来接盘。”
盘活各路资金
除了政府资金的支持,国外的概念验证不乏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占据了国外知名大学概念验证中心预算来源的三分之一以上。”池长昀告诉《中国科学报》,这几年还有个新趋势,一些大企业战略投资部门以产学研合作经费等多种形式“投资”概念验证中心。
“在我国,概念验证计划的实施更多依赖公共财政资助和高校、科研机构自我投资这两种情况。”池长昀以高校为例介绍,高校一开始是没有预算给概念验证的。一些高校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应该是赚钱的,而不是投钱的。但在近几年,不少高校开始设立概念验证预算,以此为依托,再从校外筹集更多资助经费。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认为,概念验证是高校成果转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有一笔钱可以帮助科学家验证技术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路线竞争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避免了后期可能面临的投资失败风险,而且经过概念验证的项目可以获得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2018年,北京市设立了总规模为300亿元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随后,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受学校委托,与北京市科创基金共同合作组建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方正和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该基金的管理人。
20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大会上,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宣告成立。2021年1月,基金顺利组建完成,同年3月,元培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合规备案,开始实质性项目投资。
然而,元培基金的模式并不是每所高校都可以拿来复制的。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审议通过,为高校开展概念验证带来了转机。
“《决定》让高校开始重视概念验证,一些学校甚至会挤出更多预算来做概念验证。”池长昀说,《决定》也让概念验证的社会资助多了起来。
202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启动概念验证中心联盟。据悉,通过发展概念验证中心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将规划建设超10个概念验证分中心,整合超亿元以上概念验证基金,资助超100个概念验证项目,培养超1000名创新创业人才。
“由于概念验证资助资金需要根据资助来源单位的要求专款专用,如果这些资金有多个来源,高校就得考虑是否分别设置对应的概念验证中心或概念验证计划。”池长昀预测,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在公共财政、央企国企、银行等资金来源支持下,盘活各路概念验证资金,开展相关概念验证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25-01-20 第4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