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8
选择字号:
科学储粮推动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

 

本报讯(记者李晨)近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优化粮食产后服务,助力农民减损增收,使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

减少农户储粮环节的损失损耗,是推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重要一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通过投资引导,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近1000万套。粮食和储备部门出台了推动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具体措施,指导做好粮食产后短期储存,逐步消除“地趴粮”。“地趴粮”是一种粗放的粮食储存方式,指将粮食直接堆放在自家庭院、空地或露天场所,不进行进一步防护和处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粮食损失和品质下降。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引导农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搭建科学储粮装具,保障储粮安全、减少粮食损失损耗。河北深入开展科学储粮“百社”“百户”行活动,推广简单实用的农村“土专家”储粮技巧和储粮仓型。福建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投资1.52亿元建设35.6万套储粮罐,有效防止农户存粮被鼠吃虫咬。广西在全自治区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免费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44.8万套。

“截至目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已经降至3%左右。”该负责人表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建设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2023年,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保障夏粮、秋粮收购,积极为农民提供粮食产后清理、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减少粮食损失超过200万吨。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仓储设施建设,仓储设施硬件基础不断夯实,绿色储粮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

粮食仓储设施规模逐年递增,有效满足粮食收储需要。截至2023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了36%。

绿色储粮功效和性能不断升级。“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建和改造升级仓容超6500万吨,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国有粮库普及应用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控温、气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依托国家科技计划,聚焦智能粮情测控、虫霉绿色防控、粮食低温智能联控、粮食清选等重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解决绿色储粮技术重难点问题。

“目前,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粮食储存正在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该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统筹推进科技平台建设、成果培育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科学报》 (2025-01-08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