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9-3
选择字号: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基于空气稳定萘型衍生物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示意图。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孙丹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张长昆团队联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胜海,提出了原位电化学氧化合成方法,制备出耐氧性的萘衍生物,其在液流电池中作为正极活性分子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在正极电解液连续鼓入空气的条件下,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仍能够稳定循环600圈(超过20天)以上,证明了萘衍生物正极活性分子具有优异的空气稳定性。基于此,团队实现了千克级分子制备,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电堆测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

液流电池有机活性分子的稳定性和成本是重要评价标准。目前,有机活性分子面临水溶性相对较低、稳定性差、合成成本高等问题。尤其在非惰性气体保护下,有机活性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受到巨大挑战。

为了合成低成本、高稳定性的有机活性分子,李先锋和张长昆团队以大宗性化学品羟基萘作为底物,采用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合成相结合的策略,制备出多取代基修饰的萘醌活性分子。该方法简单高效,无须复杂的分离纯化过程,在简化合成步骤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原位核磁共振和离线液质联用等谱学方法,分析了不同结构衍生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电化学氧化阶段,萘衍生物羟基对位侧的苄胺官能团离去,与水反应氧化生成萘醌,并进一步与水加成生成多取代的萘醌活性分子。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二甲胺官能团在提高萘醌分子溶解性的同时对分子活性中心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增强了高浓度电解液的稳定性。

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一体化装置将萘活性分子的合成过程放大,单次可制备5千克萘衍生物分子,并进行了电堆稳定性测试。

该研究有望为低成本、高稳定液流电池活性分子的结构设计及合成方法优化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规模化和实用化。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4-01415-6

《中国科学报》 (2024-09-0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